大一那年,我因期末考试成绩惨淡被辅导员约谈,这次 “警钟” 让我彻底从浑噩中惊醒。彼时的我对未来毫无规划,上课敷衍、课后摆烂,成绩单上的数字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那次谈话后,我第一次认真思考 “未来该怎么走”—— 保研竞争激烈,国内考研周期长,而我英语基础尚可(四六级成绩不错),且一直渴望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出国留学” 的念头逐渐清晰。
家人无条件支持我的选择,帮我搜集了大量留学信息,让我明白英联邦院校申请中,GPA 是 “硬通货”。但大一结束时,我的 GPA 不足 85 分,距离港三新二的申请门槛有明显差距。于是,提升 GPA 成了我大二的核心目标:专业课上,我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盘,每节课的笔记都反复梳理;为了刷绩点,我加选了多门选修课,考试前通宵复习成了常态。凭着这股劲,大二结束时我的 GPA 终于突破 86 分,为后续申请打下了基础。
确定留学后,我很早就开始考察中介,最终选择了指南者留学。最初在小红书了解到指南者是港新申请的老牌机构,经验成熟。第一次和顾问顾姗老师沟通时,她没有像其他机构那样 “画大饼”,而是客观分析我的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 + 86 分 GPA + 无硬核科研,优势在课程基础和学习潜力,短板是 GPA 不够顶尖。这种真诚精准的评估让我很安心。
文书环节是我最看重的,指南者对文书老师的资质和带生数量有严格把控,顾姗老师为我匹配了经验丰富的王佳雯老师 —— 后来的合作证明,这位老师能精准挖掘我经历中的亮点,让文书既有逻辑又有个人特色,这成了我选择指南者的关键原因。
选校上,我们结合专业适配性和未来规划制定策略:港新是核心(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港新院校更垂直),英国作为备选。冲刺校锁定新国立(港大因竞争过激烈放弃),港校则选了港中文、港科、港理工。考虑到港校留位费高昂,我们大胆决定:先申港中文(我的梦校),等结果明确后再递交港科和港理工,避免因留位费被迫仓促选择。
大二暑假我先试考了一次雅思机考,仅 6.5 分,对文科申请来说不够有竞争力,大三便全力冲刺。
9 月港中文申请系统开放后,我第一时间递交了材料,申请了 “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 和 “中国研究” 两个项目,前者需要笔试 + 面试,后者需要面试。
为了准备笔试,我在小红书找了港中文在读生买往年真题和答案,结合指南者提供的参考书目刷题,10 月 28 日的笔试过程比较顺利。几天后收到第一批面试通知,我对照小红书面经和指南者的面试资料,准备了自我介绍、专业概念、课程匹配度等问题的逐字稿,还参加了模拟面试。
但面试意外失利:自我介绍后,教授对我提到的 “音系学课题” 很感兴趣,让我结合实习经历举具体例子。但当时过于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只能支支吾吾回应。明显感觉到教授的不满,后续没有延伸专业问题,直接结束了面试。事后才发现,这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正是音系学,我的回答显然没达到她的预期。11 月 18 日收到 “on the waiting list” 的结果后,我写了 “love letter” 尝试挽回,但石沉大海。而港中文 “中国研究” 项目因当年申请人数激增(很多社科强背景学生将其作为保底),竞争远超预期,最终也未录取。
港中文失利后,我按计划在 11 月中下旬递交了港科(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12 月底递交了爱丁堡比较文学和港理工中国语言文学。但 12 月港科两轮 offer 发放时,我都没收到消息;2024 年 1 月初,早于我递交的申请者陆续收到港科 offer,我的邮箱仍无动静。看着社交媒体上他人晒出的 offer,我陷入焦虑,甚至私信同背景同学找问题,心理防线几近崩溃。
冷静后我决定调整策略:目标锁定 QS 前 50,加申英国跨文化研究项目,同时报名春节后雅思考试,计划刷到 7.5 分。没想到 1 月 16 日,妈妈突然哽咽着打来电话 —— 我收到了新国立 “中国文化与语言文学硕士” 的录取!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毕竟往年同背景录取案例极少,我本是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申请的。
之后的录取接踵而至:2 月下旬收到港科大两个项目和港理工的 offer,4 月初收到爱丁堡的 con offer。这场从 “0 offer” 到多国名校录取的逆袭,让我明白:申请季的等待从来不是终点,只要不放弃努力,机会总会在转角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