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企篇】
毕业生求职故事
— 罗颖—
姓名:罗颖
所在院系: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
2025年的盛夏,蝉鸣声中,我即将作别浸润了三年青春岁月的北京师范大学,作别这座承载我七年学生记忆的京城。离愁别绪与新程憧憬在心间交织缠绕,如同这季节的天气,时而明媚,时而骤雨。回望在木铎金声相伴下的求学路,从初入校园的懵懂,到保研时夏令营汇报的笃定,再到毕业求职的跌宕起伏,北师大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迷茫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指引。这条路上没有预设的坦途,却始终有母校赋予的那份“心向璀璨”的信念,支撑我在风浪中校准航向、踏浪前行。
一、秋招风浪,暗夜独航
求职,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浪”,远比想象中更为汹涌。从去年九月起,我便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海投简历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是常态;精心准备的笔试面试,常换来一封封格式冰冷的拒信。“很遗憾通知您……”的开头,像一根根细小的针,反复刺穿着我不断积累起来的信心城墙。秋招季的日历,被失落和焦虑涂满。多少个深夜,对着修改无数遍的求职信和自我介绍,在教九小花园的长椅上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那段时间,仿佛在无边的海上独自漂流,风浪裹挟着迷茫,几乎要将微光吞没。
然而,正是这看似无尽的“石沉大海”,成了淬炼内心的熔炉。每一次无声的回绝,都在逼问我更深层的问题:在属于我未来的广袤蓝图中,我渴望锚定的坐标究竟在哪里?是实验室微观世界的精密求索,还是宏观政策的运筹帷幄?是将理论化为解决一方水土问题的良方,还是投身于前沿领域的拓荒?风浪没有摧毁我,反而让我在颠簸中看清了内心的罗盘——那份对前行未曾熄灭的热忱,那份渴望将所学化作脚下土地切实改变的朴素愿望,始终是指引方向的星辰。
二、雄安之光,破云而来
求职的挫败感曾如潮水般反复冲击,但我逐渐摸索出在风浪中稳住航舵的方法。首先,是学会“拆解焦虑”。当铺天盖地的压力袭来,我不再任由它吞噬自己,而是将其拆解:是技能不足?信息差?还是期望过高?清晰界定问题,才能找到行动的抓手;其次,是建立“微光仪式”。刻意在灰暗的日子里寻找并放大微小的积极信号:一次面试官肯定的点头,一篇行业深度分析的启发,甚至只是清晨在教九小花园跑步时,看着阳光穿透树叶的瞬间宁静。这些微光成为支撑信念的锚点。更重要的是,主动构建“支持网络”。坦诚地与导师、信任的同窗分享困境。他们的理性分析、经验分享,乃至一句“这很正常,你很好”的简单安慰,都如同迷雾中的灯塔,驱散孤立感,为我注入继续前行的勇气;最后,是保持“规律的节奏感”。即使在最焦虑的日子,也尽力维持规律的作息、学习和适度的运动。这看似简单的日常秩序,构筑了一道抵御情绪漩涡的堤坝,让我在风暴眼中保持思考的清明和行动的定力。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自我调适,如同一次次心理韧性的锻打,让那艘在求职海上漂泊的小舟,虽经颠簸,龙骨却愈发坚韧,最终等来了穿透云层的那束光。
转折往往发生在最深的沉淀之后。当冬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一份来自雄安新区的邀约,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照亮了前路。这绝非偶然的幸运,它更像是我在无数次的叩问、反思与坚持后命运给予的一份契合的答案。选择雄安,不仅因其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热土,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未来之城”理念——绿色、生态、智慧、韧性——与我的个人追求高度共鸣。书本上研习的“海绵城市”“循环经济”“近零碳示范区”,将从抽象的概念,变成我即将亲身参与规划、建设与监测的鲜活实践。这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求职路上的风浪,正将我推向一片能真正扬帆起航的蓝海。
告别师大与京城,是向璀璨的青春致谢。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城,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成长的熔炉。图书馆不眠的灯火,林荫道上四季流转的光影、师长谆谆的教诲、同窗真挚的情谊都已融入血脉,成为我乘风破浪的底气。不舍,是对纯粹象牙塔时光的眷恋,是对这座城厚重气韵的留恋,更是对一段无畏探索岁月的深情回眸。
拥抱雄安,是向着更璀璨的未来启航。这座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年轻而充满活力,如同一张等待精心描绘的生态蓝图。能以一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投身于一座从诞生之初就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刻入基因的新城建设,何其有幸!我深知,前方的航程绝非风平浪静。从实验的理想模型到现实世界的复杂巨系统,从理论推演到解决千头万绪的实际问题,挑战的浪头必然接踵而至。但这一次,我已不再是迷航的小舟。经历求职风浪的洗礼,我的内心更加坚定。探索的欲望与肩上的责任在此刻沸腾——我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而是成为建设者、守护者,用专业知识去丈量蓝天的纯净、水体的清澈、土壤的健康,去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雄安样本。
三、京城烙印,乘风之基
迷茫终将消散,焦虑终会沉淀。京雄城际列车的飞驰,连接着过往与未来。学生时代的航程已抵终点,而建设者的征途正扬帆起航。此刻,当行囊在脚边静静等候,目光最后一次抚过熟悉的窗棂与枝桠婆娑的树影,一种更为沉静的力量在心底升腾。告别,不再是离歌的咏叹,而是远征的序章。
我深知,北师大于我的馈赠早已超越了书本扉页间的墨香,它是在每一次“木铎金声”回荡时植入骨髓的求索精神,是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镜鉴下不断打磨的责任担当,更是在无数个如教九小花园般寂静或喧嚣的角落,教会我在风暴眼中稳住心跳、于无声处倾听内心回响的韧性与定力。京城七载,这方厚重的土地以它的沧桑与活力、包容与深邃,塑造了我认知世界的维度,那些穿行于胡同巷陌的烟火气、浸润在学府殿堂的思辨光,最终都熔铸成我望向未来的目光——它既懂得仰望星空的辽阔,更珍视脚下泥土的温度。奔赴雄安,并非逃离风浪后的避风港,而是主动驶向一片孕育着无限可能的试验田。那里,每一寸规划中的绿地、每一条构建中的水系、每一座拔节生长的智慧楼宇,都是国家意志与时代前沿的具象。未来之城的“绿色、智慧、韧性”,不再仅仅是蓝图上的词汇,它们将成为我晨昏相伴的课题,是我需要用脚步丈量、用数据解读、用热忱守护的日常。我预见挑战如影随形——现实巨系统的复杂远超理想模型,多方利益的博弈、技术落地的瓶颈、自然演替的不确定性,都将是横亘前路的峻岭。然而,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未知,点燃了探索的火焰。我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化身这片热土的“织绿者”与“测天人”,用专业之尺去校准空气的澄澈、水体的灵动、土壤的生机,去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雄安韵律。这征途,是个人理想的落地生根,更是时代使命的躬身入局。我怀揣着师大的烙印与京城的滋养,以建设者的笃定,扬帆驶向那片承载着国之大计与我心所向的、生机勃勃的绿色港湾,去书写属于新一代环境人的“未来之城”新篇章。
供稿丨罗 颖
编辑丨梁佳越
责任编辑 | 孙书瑜
审核 | 崔晶晶
罗颖:京城暂别·雄安新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