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老师,我经常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学生乃至家长,分不清“退学”和“开除”的区别。
有人觉得反正都是“离开学校”,不就是换个说法吗?其实不然。
退学和开除,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再继续学业,但背后的逻辑、档案记录、社会影响,却完全不一样。
这中间的差别,往往决定了一个年轻人未来发展的轨迹。
退学,简单来说,是学生主动放弃学籍。
原因可能有很多:
退学有一个特点:主动权在学生自己手里。
退学手续一般由学生本人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最重要的是,退学不会在档案里留下负面记录,顶多是“因个人原因中断学业”。
换句话说,退学虽然意味着教育经历的“戛然而止”,但社会层面对个人没有明显污名。很多退学的学生,后来通过自学、创业、或者再考,依然能走出不错的路。
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都是著名的“退学者”,不是“被开除”。
和退学不同,开除的含义非常严厉。
开除,意味着学生因为严重违规或违纪行为,被学校剥夺学籍。
常见的原因包括:
开除的结果是:个人档案中会有明确记录。
对于未来,这样的记录会成为“污点”。
在求职、考公、考编、考研等需要政审的场合,这一条会直接成为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看到“曾被开除学籍”,第一反应就是风险过高,从而直接拒绝。
因此,开除不仅仅是学业中断,更是一种长期的负面标签。对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影响极大。
一句话总结:
退学,意味着年轻人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社会评价也比较中性。
开除,则意味着被贴上了“不合格、不守规矩”的标签,后果要严重得多。
很多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成绩下滑,甚至想着“反正无所谓,开除了也一样”。但事实上,退学和开除的社会后果天差地别。
如果你真的不想继续读书,那么与其混日子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提出退学,给自己保留更多的选择空间。
退学之后,你依然可以:
但一旦被开除,很多路会直接被堵死。尤其在中国,学历和政审仍然是很多机会的门槛,档案记录的负面标签,很难抹去。
退学和开除,虽然都意味着大学学业的中断,但性质和后果完全不同。
退学,是一种体面离开的方式,为未来留下转身的余地。
开除,则是被制度强行淘汰,代价极大。
所以,作为老师我常常提醒学生:
如果真的走不下去了,请主动去选择退学,而不是等到被开除。
一念之间,未来天地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