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教师“活力”时,往往聚焦于青年教师的锐气,却容易忽略一个关键群体——站在职业生涯中期的中年教师。他们手握二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却也容易陷入越来越倦怠的“成熟陷阱”:教案逐年复用,教研热情减退,职业发展陷入“瓶颈期”……帮助这些教师重燃教育热情,回应一个群体的职业困惑,探寻教师群体保持活力的核心密码。这便是我们策划“中年教师再成长”专题的初衷。
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再成长”,不同的中年教师各有各的“突破密码”。
李德安老师用“本分筑牢根基、根脉锚定使命、灵魂追求卓越”的三层框架,将中年教师的成长从“技能提升”升华为“价值重构”。蓝美琴、陈涛两位同样从47岁再出发的老师,则为我们呈现了不同轨迹的成长样本。蓝美琴47岁首次发表论文,56岁仍坚持专业研修,她的“逆生长”打破了“乡村教师难突破”“中年教师学不动”的双重偏见;陈涛则在47岁直面“磨课失败”的批评,与年轻教师同场竞技,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市级竞赛课,更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蝶变。
在编辑本期稿子的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不是3位老师的“功成名就”,而是那些“挣扎的细节”:蓝美琴面对年轻教师分享“项目式学习”时的默默收藏,陈涛在多次磨课失败后“想退缩却又坚持”的倔强,以及李德安“在遗憾中找问题”的清醒……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再成长”拥有了持久的动力。
“哪怕人到中年,仍愿为教育再拼一次。”发出如此铮铮誓言的并非名师,而是一位偶然得知“中年教师再成长”专题策划的普通乡村教师,他激动地向我表达自己“再成长”的意愿。
向每一位勇于面对自身的“不完美”,敢于主动“再成长”的中年教师致敬!愿每一位中年教师都能握紧“再拼一次”的勇气,做敢闯敢拼的前行者,让职业生涯的“下半场”更精彩、更有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7版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下一篇:官方明确!大力支持该职校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