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开始频繁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甚至身体不适的情况。尤其是升学季、考试周,孩子像被无形的绳索勒住,明明没有生病却总说"肚子痛""头痛",这种现象背后,是儿童焦虑正在悄然蔓延。作为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十余年的心理咨询师,我曾遇到过无数这样的案例,有的孩子因为害怕被批评而拒绝上学,有的因社交恐惧症不敢与同学交流,这些真实故事让我深刻意识到:焦虑不是孩子突然"变坏",而是成长路上必须面对的课题。
去年冬天,一位母亲找到我时,眼眶红红的。她的女儿小雨今年上五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却开始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每次模拟考前,小雨都会反复擦拭书桌、把文具摆得整整齐齐,甚至在教室里突然发抖。更让家长崩溃的是,小雨的这些表现并非源于学习压力,而是源于对父母期望的过度敏感。通过深入沟通,我了解到小雨的父母每天工作到深夜,很少有时间陪她,但每次看到孩子成绩下滑,就会说"你要是考不好,我们怎么面对别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情绪传递,让小雨把焦虑和自我价值感紧紧绑定。
儿童焦虑往往像隐形的病毒,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我曾接诊过一个初中生小杰,他总说"不想上学",但实际是害怕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每次考试前,他都会出现严重的胃痛症状,这种躯体化反应背后,是内心对失败的恐惧。通过观察发现,小杰的父母对他的学业要求极高,经常用"你必须考第一"这样的绝对化语言,导致孩子形成"成绩=自我价值"的认知偏差。后来我们通过游戏治疗和认知行为训练,帮助小杰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现在他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分享学校趣事。
破解儿童焦虑,需要家长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孩子的"异常"。首先要注意建立安全感,每天留出15分钟的专属对话时间,不评判不指责,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代替"你怎么又..."。其次要引导情绪表达,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情绪卡片"游戏,用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方式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调整家庭环境,把"你要考好"变成"我们一起努力",让焦虑的根源从外部施压转化为内部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焦虑信号可能藏在各种细节里。作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建议家长从今天开始关注这些微小变化:孩子是否突然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抵触?是否频繁出现躯体不适却找不到原因?是否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异常紧张?这些都可能是焦虑在敲门。记住,理解比纠正更重要,陪伴比说教更有效。当孩子在成长路上遇到困惑时,父母的温柔支持就是最好的解药。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也许能避免未来更大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