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消失30万所,孩子们都涌向镇里或城里,这样真的是进步吗
开心田螺
2025-09-09 19:28:08
0

眼下正值开学季,很多网友回老家后发现,当走过村头小学那条熟悉的道路时,已经没有了来往读书的学生。

走近一看,学校的铁门锈迹斑斑,教学楼的玻璃碎了一半,操场杂草比人还高,仿佛一座被遗弃的旧工厂。

老家人说,村里的小学已经废弃好几年了,多数网友听后,心里一阵发凉。

要知道,如今身处中年的网友,大多数都是在村里读的小学。

那时候,会在教室里点着蜡烛写作业,黑板还是木头抹布擦出的白印子。

再后来,村里人凑钱修起了两层楼的教学楼,那可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如今,这些记忆都成了废墟。

更让人伤感的是,不光村里没了学校,连隔壁的大村子的学校,也不得不撤点了。

因为各种原因,孩子们只能统一去镇上上学,这不仅仅是个别乡村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现实。

大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全国有三十多万所农村小学从地图上消失。

有人说,这是教育资源优化,也有人担忧,这是农村衰落的征兆。

问题来了,撤并农村小学,到底是不得已的选择,还是另一种“教育失衡”的开始?

01

在许多80后和90后的印象里,村里的小学最初是砖瓦房,屋顶漏雨,冬天冷得直跺脚。

上晚自习得自己带蜡烛,有人带煤油灯,油烟呛得人流眼泪,可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教室里也能坐得满满当当。

后来,村里人咬牙集资,加上上面拨的款,建起了两层教学楼,带宿舍,还能给外地老师安个家。

那会儿,全村都觉得脸上有光,孩子们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读书。

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是整个村庄最有力量的声音,可没过多久,生源开始锐减。

以前一个年级四五十个学生,后来只剩下十来个,到最后,连一到三年级也维持不下去,彻底关停。

按照教育部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的数量,从2000年的50多万所,锐减到如今不到20万所。

背后是出生率下降、外出务工和城市教育虹吸效应叠加的结果。

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虽然孩子的户口还在村里,却早早被接到城里读书。

原因很现实,父母觉得城里学校师资强、氛围好,孩子将来能考更好的中学。

这样的选择,放在谁家都会一样。可是,村小的空心化,就在这点点滴滴里发生了。

02

农村小学为何要撤并?理由其实并不复杂。

其一:学生数量直线下滑

一个年级只有五六个孩子,甚至出现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情况,教师资源、人力成本没法再支撑,政府只能合并。

其二: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独立办学的小学因为人数太少,教师配备不足,课程开不齐,孩子缺少同伴,容易形成“孤岛教育”。

把学校集中到镇上,班级满额,老师之间也能形成竞争,教学条件整体提升。

其三:政策层面追求均衡。

教育经费有限,集中起来投入,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图书室、多媒体教室、营养午餐,散在村里的教学点,既花钱,又难出效果。

这些理由都合乎逻辑,但问题是,教育不只是算账,账面上合理,孩子和家庭却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通学距离,村里的孩子,以前走几分钟就能到教室,如今得跑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雨雪天,家长骑摩托车送,孩子穿着雨衣瑟瑟发抖,要是遇上家长忙农活,孩子只能靠校车或者步行。

每一次往返,都是风险,还有心理层面的冲击。

很多孩子不得不从小学阶段开始寄宿,离开父母的怀抱,学会独自生活。

有人说这是锻炼,可换个角度想似乎感觉很辛酸。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躺在陌生的宿舍床上,听着别人的哭声入睡,那种孤独和无助,是一辈子难以忘记的。

03

撤并之后,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确实改善了。

走进镇上的小学,操场宽敞,教室明亮,多媒体设备齐全,午餐有荤有素。

老师们也更有干劲,毕竟一个班三四十人,课堂氛围活跃,不像在村里对着稀稀拉拉几个学生。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很现实。

一是安全隐患。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电动车、三轮车、校车,几乎占满了乡村道路。

新闻里屡屡出现的农村校车事故,背后就是撤并带来的必然后果。

二是家庭负担。寄宿费、交通费、生活费,叠加下来,比以前多出一大笔,对于不少靠种地为生的家庭,压力很大。

三是乡村失落。村小曾是村庄的精神中心,升旗仪式、运动会、文艺演出,都是全村的盛事。

如今学校没了,孩子们不再聚在村口读书,村庄的烟火气少了一大半。

老人们感慨,没了学校,村子就没了魂。

更深层的担忧在于,教育的撤离,意味着农村的进一步空心化。

孩子走了,年轻人陪读去了城里,留下的只剩下老人。一个村庄如果连朗朗书声都没有,还能留住什么?

04

撤点并校并非全盘皆错,但它暴露出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资源效率和教育公平之间找到平衡?

有网友提出,未来农村教育不能只靠撤并,而要走出一条多元化的路。

首先,就是要完善交通和寄宿保障。既然撤并是大势,就必须把配套做到位。

校车安全要严格监管,寄宿条件要更人性化,尤其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其次,探索小规模学校的新模式。不是所有的“麻雀学校”都该消失。

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巡回教师等方式,把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小村,让孩子既能在家门口上学,又能享受到更好的课堂。

其三,把村校作为社区文化中心。哪怕不再办学,也可以转型为村民活动室、图书馆、培训点,保持学校的功能,让孩子与村庄的联系不断裂。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扭转农村的空心化。

只有年轻人愿意留下,孩子数量才能稳住,学校才有存在的意义。

这需要就业机会、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合。

05

当年80后提着蜡烛去上学的画面,至今还在脑海里。

可如今,孩子们坐上了校车,走向镇上的新学校,看似更现代,却也多了一层孤单与风险。

撤并小学,是一场不得已的选择,它提升了教育效率,却也加速了乡村的寂寞。

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让农村孩子失去童年的温度,不让村庄彻底失去活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愿未来的农村,不只是撤并和流失,而是能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再次听见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60岁“金融虎”被查!临退休时... 昨天(9月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林景臻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
【家园共育 】双向奔赴 共育成... 双向奔赴 共育成长 —阜宁县东风路幼儿园2025年秋学期家长会 — 教育是一段家园共育的旅程,秋意渐...
哈尔滨香坊区星语特教学校,专注...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有一所专注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专业机构——哈尔滨市香坊区星语特教学校。该校集幼儿教...
我县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全县教... 9月9日,我县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
甘肃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为确保考生顺利参加考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发...
武清支队走进学校开展“开学第一... 新学期伊始,为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提升应急自救能力,武清支队走进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防安全培...
叮铃铃!沂水县2025年秋季“... 与法同行护“未”成长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新学期开学第...
凝聚“良师”力量,共绘大朗教育... 在第 41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今天上午,大朗镇召开2025年“朗教良师”代表座谈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
【新闻】石楼中学举办“五点四环... 温馨提示:观看视频请尽量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9月4日...
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什么” 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