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前几天,全国的小朋友都在羡慕北京的小学生。
因为,北京孩子喜提了3天额外“假期”。
作为一个身在北京的老母亲,我必须要澄清一下。
不是3天假期,而是3天“居家学习”。
虽然不去学校,但也布置了一些学习任务。
孩子自然是开心的,因为他们默认不去学校就≈放假。
但老母亲注定是辛苦的。
只在家里陪了一天,我就已经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10086遍。
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关起来,看会手机,消消气。
也正好趁这个功夫,把最近很多人安利给我的那部韩剧《退货儿童》给看完了。
不得不说,简直太炸裂了,几乎震碎我的三观。
韩国人是真敢拍。
图源网络
具体炸裂到什么程度呢?
容我来给大家讲讲。
在这部剧中,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个“商品”。
这些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普通孩子不太一样。
他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基因,结合而成。
“亲生父母”的智商都在148以上,基本都是天才型人物。
而且身体和各方面机能也都非常卓越。
图源网络
比如,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基因,来自于一位天才少年,是考上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学生,母亲是首尔大学医学系的门萨会员。
至于这些基因是如何获得的,剧中并没有具体交代,但也暗示了是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
这些优秀的精子和卵子,通过低于25岁的女性身体孕育。
生出来以后,在一个专门的“秘密基地”进行拍卖。
拍卖日那天,上流社会的人,戴着面具进入拍卖大楼。
对摆在展示台上的孩子,竞价购买。
每个孩子都售价不菲,起拍价就2亿5千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28万元,基因越好的孩子拍卖的价格越高。
图源网络
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花这么多money购买。
就是期望这些孩子,能够成长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完美人类”,延续家族的荣耀或者满足自己的高期待。
被“买”回来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TA们被“养父母”带回家后。
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
但“养父母”如果觉得TA们不符合预期,在18岁以前,可以随时“退货”。
图源网络
其中一个叫时宇的男孩,他的养父是斯坦福医学院的高材生,所以养母对他要求非常高,想让他也成为门萨会员,延续天才家族的光环。
但天真的时宇偏偏对学习名次无感,脑袋里装的都是玩。
养母觉得他无法给自己脸上增光,所以,最后打电话给“卖家”,决定退货。
所谓的“退货处理”,并不是说把孩子退回原处,TA们还可以在别的地方正常长大。
而是被悄无声息地“处理掉”,不能留下任何痕迹,手段非常残忍。
图源网络
这部剧讲的就是一个良心未泯的大叔(退役特种兵),在“处理”这些孩子的过程中,偷偷将几个孩子救下,并教给TA们一身武艺。
最后,这几个孩子长大后,联合起来把这个组织捣毁的故事。
看完这部剧后,我半天没缓过神儿来。
必须说,韩国的编剧是真能编。
这种剧情都能想得出来。
不过,也有人说,虽然情节有些离谱,但也是现实的一种影射。
被制造的“完美孩子”和亲生的普通小孩,你会选择哪个?
这部剧的脑洞虽然有点大。
但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也能引发我们一些深刻的思考。
有网友提出了一种假设,注意,以下说的是假设。
如果像剧中所演的那样。
孩子可以通过基因挑选、各种环节精准把控,最后生产出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小孩。
你会选择这样一个孩子。
还是你自己亲自生出来的普通孩子?
如果选择完美孩子,他有一定概率会延续优秀的基因,成长为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大人。
让你感到脸上有光,成为你的骄傲,家族的荣耀。
如果选择亲自生的,他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各方面都普普通通,不能出类拔萃,也很难成为你的骄傲。
还可能会气你,折腾你。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在这二者之间,你会怎么选?
图源网络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还是会选择亲自生的普通孩子吧?
因为,即便是“被制造的孩子”再优秀,但TA和你没有血缘,也没有亲情关系,你真的会爱他么?
在《退货儿童》这部剧中,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父母,其实对“买”回来的孩子,是没什么太深的感情的。
TA们更多是把孩子看成一个满足自己欲望和期待的“商品”,一旦“商品”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有瑕疵,TA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退货”。
图源网络
而且退货理由都非常奇葩。
有人因为孩子长太多青春痘退货。
有人因为孩子长不高退货。
有人因为孩子太爱感冒发烧退货。
有人因为孩子太爱玩游戏退货。
有人因为孩子不能被培养成期待的职业棒球手退货。
……
剧中父母坦白“退货理由”的这一幕,看得人脊背发凉。
图源网络
当孩子一旦成为满足父母期待的“商品”,自然就被要求在各方面都能满足父母的“需求”,一旦和父母的预期不符,就要面临被 “退货“的命运。
听起来是不是荒诞又残忍?
有人说,韩国导演也太暗黑了。
但也有人说,剧情虽然抓马,但也是现实的一种隐喻。
尤其是在东亚的一些家庭,很多孩子也被父母过度期待。
不仅成绩要拔尖,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能被落下。
如果达不到父母的预期,就可能被各种嫌弃,甚至虐待。
就像之前出事的天才围棋少年朱同学。
他7岁就以九战全胜的战绩在“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中夺得幼儿组冠军。
还参加了被称为围棋高考的烂柯杯,是围棋圈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源网络
但就这样一个出色的孩子,却还是不能满足父亲的期待。
据说,只要孩子输掉比赛,等待他的必然是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毫不留情,不分场合。
最后,9岁的朱同学不堪忍受这种暴力和屈辱,选择从高楼一跃而下。
图源网络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父母和《退货儿童》里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几分相似?
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心里却装着自己的“高期待清单”。
比赛不拿奖?成绩不优秀?性格不讨喜?...
虽不至于“物理退货”,但冷暴力、语言贬低、情感抛弃,何尝不是另一种“精神遗弃”?
所以,影视剧中的情节虽然极端,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点醒。
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重新看待孩子的养育问题。
没有完美小孩,只有“完美的机器”
必须说,这部剧的后劲还挺大。
看完以后,我也想了很多。
下面这些算是我的思考总结,和大家一起分享。
1、优秀的基因组合
也未必能生出优秀的小孩
前面说,在《退货儿童》这部剧里,这些孩子的“生物学”父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拔尖人才。
图源网络
但即便这样的优秀基因组合,生出来的孩子,也没有完全复制他们的优秀。
这些孩子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孩子被退货。
这就像一场基因的“抽奖游戏”,充满了不确定性。
图源网络
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是学霸,孩子是学渣的例子。
所以,我们也不必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待。
就像农民无法保证每一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也无法完全掌控一个生命的走向。与其整日恨铁不成钢,不如放平心态,接纳任何可能性。也许人生真正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得偿所愿,而在于阴差阳错。
2、只有“完美的机器”,没有完美的小孩
《退货儿童》里,异想天开的大人们期望通过各个环节的精准把控来获得一个完美小孩。
但最后却往往事与愿违。
因为是人就有缺点,孩子也一样。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我们可以造出各方面都符合父母期待的“电子小孩”。
就像现在的一些智能机器人一样,它们可以精准地执行指令,永远不会犯错,永远保持完美。
图源网络
但是TA终究不是你的孩子,只是一个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机器。
在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缺点的真实的孩子,和一个完美的机器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猜,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真孩子吧?
这么想想,身边那个真实的、不怎么爱学习的、有各种缺点的小孩儿,倒没那么讨厌,反而有点可爱了。
不完美的孩子,才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孤品”!
所以,今晚,回家就给那个小孩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上一篇:扎根教学实践 培养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