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邱延波
教辅收费两千多,家长质疑本无错。奈何老师来警告,孩子未来要背锅。
据新京报报道,河北广平一中,开学没几天,班主任在家长群通知:每人交2790元买教材和教辅资料。明明学费刚交完怎么又要收钱?一名家长询问这2790元啥来头,为啥这么贵?结果,班主任没给账本,却扔出一句重磅炸弹:“有疑问私聊,别在群里乱说,影响孩子考公考研!”班主任的“威胁”着实吓到了家长。这年头,考公考研事关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希望,老师一句话,直接戳中焦虑点。这哪是教育,分明是拿孩子的未来当“人质”。教育不是生意,岂能拿孩子的前途当筹码?
事情在网上发酵后,学校回应称,老师言论不妥,钱是买资料的,不买影响上课。广平县教育体育局赶紧发通报:经查,教材费按国家标准,教辅是“自愿”订购,市场价,学校没强制。班主任言论“不妥”,已批评教育。这回应看似及时,却回避了核心问题。家长问的是账本,学校说的是标准;家长怕的是威胁,学校只说“不妥”。这事儿,表面是收费争议,背后是教育权力的滥用。
早在2015年,相关部门就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严禁强制订购教辅材料,选用教辅材料要遵循自愿原则,学生可申请学校代购,但学校不得牟利。而且教辅材料价格要公示,来源要合法。可广平一中的2790元,家长连明细都看不到,谈何自愿?教辅费用不菲,中间有没有猫腻?
班主任那句“影响考公考研”,不仅仅是警告威胁,更是赤裸裸的权力越界。现在高考压力下,考公考研是无数家庭的希望,老师拿这个当武器,等于是拿孩子前途“绑架”家长。虽说考公考研是上大学以后的事,高中老师决定不了。可现实是,基层教育生态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家长不敢顶嘴,怕孩子被穿小鞋。如果孩子被老师针对了,那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成绩,对高考造成影响,那就可能真的影响到后面的考研考公了。
也许,班主任让学生买教辅,初衷也是为学生着想,即便如此,也不能强迫。这个世界上,最怕有人强迫你牺牲你的利益,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2790元,也许是老师对孩子成绩的期许;可若这欺许被威胁裹挟,家长还敢信学校吗?更扎心的是,通报说“不买影响上课”,这不等于变相强制?
学校是最应该讲究公平的地方,教育若靠恐吓维系,公平就是空话。学校得明白,家长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孩子的未来更不是老师的筹码。老师得清楚,教书育人是使命,不是生意。毕竟,孩子的未来,更多还得靠学校和老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