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们一家都浸在灰暗里。
一直以来,女儿成绩尚可,学习也算自觉,为了备战中考,我更是为她请来退休教师补数学。
本以为,女儿进重点高中稳了。
不承想,女儿第一科语文就没考好,心态随即崩溃,后续几科也都发挥失常。
中考出分那天,我们全家都崩了。
率先崩的是女儿,她冲我抱怨道:
“干嘛硬要让我补数学,我跟你说多少次了,数学维持现状,其他科集中火力提分,你非不听我的,这下好了,全考砸了,你满意了吧?”
我也火了:
“怎么怨上我了?我对得起你了!一节课三百元,你以为我赚钱很容易吗?
我白天上班,晚上还天天陪着你熬到十一二点,你自己考这个成绩,你怪谁?”
女儿哇的一下,哭得更大声了,径直跑进房间,把自己锁了起来。
整整一天,不出门,不说话,也不吃饭。
我心灰意冷,没心情管她。
就她这个成绩,在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只能上普高,而这所普高,不仅离家远,教学质量不好,学习氛围更是差。
我不甘地搜索升学率,却发现每年考上二本的都很少,更别说一本了。
我烦躁地刷着手机,却看到短视频、朋友圈里一个个尽是晒中考分的,感觉我们家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
那晚,客厅的灯亮到很晚,可家却暗得透不进光。
那晚,大概是我过得最漫长的一晚。
路再难,日子终归要继续。
女儿上普高后,我就辞职了,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毕竟,学校拼不了,就只能拼父母了。
白天女儿上学,我混在各个妈妈群里找资料、问经验;
晚上吃饭时,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会和她聊最近的时事热点,边吃边记重点。
除了学校的作业,女儿每天还要做我额外买的教辅,周末刷各市区的真题卷;
对于常错的、薄弱的知识点,我会找来50道类型题让她刷完。
我的要求很严,只要女儿还学得动,就要一直学,所以她的高中,基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
我的要求很高,但凡她考砸了,我就急得直问:“你到底怎么学的?我天天陪你熬,你就考这分?”
但到底是孩子,女儿也想放松、玩乐。好几次,她哭着让我给她放一天假,和同学去玩一下,可每次都被我一口拒绝了。
女儿气不过,直接对我咆哮道:“你不是要把我培养成才,你是要逼死我才满意!”
当时,我不以为意,总觉得她现在虽然辛苦点,但为了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都是值得的。
她就算现在不理解我,以后也会感谢我。
为了验证女儿的学习效果,我特意把她的成绩和那些进了重点高中的同学做了比较,相差不大。
可我并没有高兴多久,女儿的身体就先抗议了:
她吃不下饭,总说胃疼,喉咙像被堵住似的,喝水都费劲。
我带她跑遍大小医院,检查做了一堆,啥都没检查出来,没有任何问题!
“按我说,她就是装的!揍一顿就老实了!”老公不满地抱怨。
最后在医生的提醒下,我们去了当地有名的精神科医院。
早上9点,诊室门口竟已经围满了焦急等待叫号的家长,小小的走廊,坐满了十几岁的孩子。
明明是花儿一样的年纪,可他们一个比一个木讷:
有的头发秃了大片,有的手腕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划痕,有的竟在啃指甲,用头撞墙……
角落里,一位妈妈捂着脸哭,她的女儿半夜吞药自杀,幸亏发现得早;
诊室里,一位爸爸盯着检查结果,手抖得连纸都拿不稳,反复问:孩子才12岁,怎么就重度抑郁了呢?
眼前的一幕幕,像刀子一样割着我的心。
我曾以为女儿中考出分那天,是人生最黑暗的长夜。
但在等待就诊、等待检查结果的每一分每一秒里,我才知道,那一夜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些曾让我辗转反侧的成绩、排名、未来和荣光……那些曾认为“天塌下来”的大事,在当下的健康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一想到,我的女儿曾经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崩溃,默默煎熬,甚至,也可能绝望地想要放弃自我,我就无数次地后怕。
看过一个让人深思的问答:
“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比较佛系,老师养孩子却比较严厉?”
“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功成名就。
却忘了:
优秀,从来不是一个孩子人生的必答题。
这世间万千期许,终究抵不过“安康”二字。
就拿我女儿来说,我一度以为,她最大的心愿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直到女儿确诊轻度抑郁,我开始去倾听她的想法,这才得知,她很早就觉得人生好累,唯一的心愿只是想好好睡一觉,不用早起,不用熬夜刷题,不用应付各种考试。
看着女儿一脸疲惫,双目空洞,我无比懊悔,自己怎么可以这么残忍?
说实话,我小时候成绩也一般,但人生并未因此完蛋。如今,我又有什么理由逼着女儿一定要成为人中翘楚呢?
尤其,在教育内卷的当下,那么多孩子患上空心病、抑郁症,还有那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跳楼自杀。
而我的孩子还能健康顺利地度过求学期,对生活、对未来仍保有向往和追求,以后干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那又何妨做一个普通人?
正如国学大师周国平说的: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经历过女儿这一遭,我才真的领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曾对一个视频印象深刻。
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跟妈妈探讨人生的方向:
“我考上清华呢?”
“那妈妈就会为你骄傲啊。”
“考上北大呢?”
“也会很骄傲的!”
“那我烤上地瓜呢?”
“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那我以后就当个烤地瓜老板!”
“嘿嘿,恭喜你有了新的愿望!”
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这位妈妈心大,如今,才发现这位妈妈的高明。
教育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地方,期待太高,会引发高压;要求太多,会滋生不满。
反过来,少期待,少苛求,反而能用一颗平常心态去接纳孩子。
自从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整个人都轻松了大半。再打量女儿,反而发现她身上有很多被我忽视的优点。
她体贴,观察力强。
平时,但凡我有点不舒服,她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出来,嘘寒问暖,端水捶背。
班级里的绿植,没人养护,她就默默承包下来,浇水、剪枝,白掌黄叶焦边,她各种查资料,从网上买来药和喷壶,细心地给治好了。
更难得的是,她收纳能力强,衣服全叠成豆腐块,客厅厨房的杂物,她分类收得井然有序,连抽屉里的小物件都摆放整齐。
而她专注做这些事时,是那样的享受,专注,眼里迸发出的是少年该有的光芒。
我想,女儿未来即使上不了重点大学,她也会有自己谋生的手艺,有一口热乎的饭吃。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的。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以后更幸福地活着。
低期待,高赏识,让孩子成为自洽而鲜活的自己,胜过鸡出一个优秀但脆弱的孩子。
哪怕平庸,哪怕碌碌无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踏实,笑得舒心,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一种胜利?
知乎上有个问题:身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我的孩子这一生过得好一点?
高赞的回答是:
“多做点好吃的,孩子学习累了,来上一口美食,一碗热汤,就能驱散一天的疲惫和烦恼。
多给孩子一点链接,可以跟朋友出去玩,可以养一个宠物,可以做一点“无用”的事,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进情绪的死胡同。
放下无用的焦虑和内耗,接纳孩子本真的模样,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为人父母越久,越认清托举孩子的真正意义:
不是一个劲儿地把孩子往更高更强的地方托,而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如此,即使孩子成不了那一颗闪耀的明星,也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暖阳,在平凡岁月里,用温暖与爱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把平淡生活过成一首悠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