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在读书群里被推荐读一本叫《鱼不存在》的传记,我借来这本标题很奇怪的书翻了翻,被深深吸引,特别是结尾处的大反转,像悬疑、侦探小说一样刺激,隆重推荐给国庆、中秋假期喜欢静心开卷的朋友。
在读《鱼不存在》之前,我并不知道大卫-乔丹(David Jordan)是谁。
在百度搜索框输入这个名字,首页的结果竟然全部是美国NBA巨星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后面几页才稀稀落落地出现要找的这个传记人物——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著名分类学家。
他痴迷于海里的鱼,而且一门心思、乐此不疲地给鱼起名、分类。在乔丹看来,海底世界是漆黑的夜空,而鱼是那夜空中的繁星。
他的浪漫情怀被刻意标注在姓名里:乔丹把“斯塔尔”(“星星”的英文Star)当作自己的中间名。于是,书中大量使用的是一个不厌其烦的全名“大卫-斯塔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作者每次提到这个长长的名字,似乎都想让人们沉浸在海底光彩夺目的“星空”。
深读前面的章节,不难感到,作者露露-米勒(Lulu Miller)是乔丹的铁粉,她对这位毕业于藤校康奈尔大学、痴情于鱼的分类学的科学家崇拜有加。
乔丹的执着在两个维度令人惊叹。一个是在大地震后的旧金山,乔丹的实验室遭到毁灭性破坏,很多鱼的标本彻底毁灭,剩余的散落在地上,他凭着残留的标记和记忆,竟然将每种鱼的名字用针线缝在它们的身上——刻骨铭心的乔丹的烙印。
另一个是乔丹在失去亲人后说,“厄运只要过去,我便从不为其担忧。”乔丹在科学领域的强势态度可能被亲人离世的噩耗打断,但很快,他就会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投入到新的探索之中。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混乱,是多样性,是差异化。而乔丹希望努力用秩序规范自己的研究,鱼的分类便是他一生的追求。
而达尔文却说,世上并非只有一种给生物排序的方式,执着于某一种等级顺序就错失了全局。
乔丹去世多年后,20世纪80年代,分类学家意识到,鱼类这种公认的生物类别,并不存在!
鱼的类别划分土崩瓦解之时,美国臭名昭著的“优生绝育”政策刚停止不久。连《鱼不存在》的作者米勒都未曾想到,她的偶像大卫-乔丹竟然是“优生绝育”的倡导者。
此时,米勒才逐渐明白,乔丹更大的悖论是对等级、标签的迷恋和高度认同,最终走向人性的反面。在他看来,“不合格”的人,是没有权利生育、繁衍的。
要知道,美国“优生绝育”的种族主义实践早于德国纳粹的暴行。强行分类所营造的秩序导致了人类伦理史无前例的混乱。
《鱼不存在》几乎是一部现代寓言。
当大卫-乔丹的“鱼类帝国”崩塌的时候,人类诸如此类的、执迷不悟的追求还在建立其他的统治秩序。
我们整体性的无知、傲慢,被“科学家”、“校长”、“成功人士”、“领导”的花环点缀,被“执着”驱动,最终走向虚无与尘埃。
谁让你把混乱的世界秩序化了?不需要。
仿佛《庄子-应帝王》中“混沌凿窍”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说得好听点,“好心办坏事”。而本质上则是人类固有的无知、傲慢,对自由、自然、差异化、多样性的野蛮践踏。
上一篇:25秋二年级上册语文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合集(电子版可打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