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带孩子回老家,我爸妈对我们教育的方式颇有微词。
昨天晚饭时,儿子又把碗里的青菜一根一根地挑出来放在餐盘边上。
我对他:“哎呀,我好像听见你身体里的精灵在抗议啦,它说好想吃点青菜呀!”
儿子眨眨,夹起一根青菜:“精灵真的想吃吗?”
“那当然啦,青菜能让你身体好,精灵变得强壮,就能打败所有坏细菌和病毒哦。”
“真的吗?我吃,我吃!”
这时我妈在旁边有点听不下去了,说:“你也太惯着了,吃个饭还得编故事哄。哪来那么多花样,不吃就骂几句,看还敢不敢挑食!”
“再说,孩子天天哄会养出娇性子,被夸得多了,也容易娇傲!”
听了我妈的话,觉得老人的话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
孩子经常被夸,确实容易骄傲,而且不利于性格养成。
但我觉得我的做法,并不是夸奖,而是鼓励。
打比方说,上周我家孩子按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做了一个灯笼。
我家宝爸特别捧场,大声说:“好样的儿子,你太厉害了,简直是个天才!”
这是夸奖。
因为完成了手工,所以宝爸强调的结果是孩子“厉害”,是“天才”。
那什么是鼓励呢?我们不妨换个说法。
如果是我,我会说:“
“哇,儿子,你这灯笼做得很用心,刚才粘合的时候,我看你尝试了好几次才粘好的,你没有放弃,很有耐心,这是我特别欣赏你的地方!”
这是鼓励。
因为我们强调的是孩子行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达到或克服某些困难才做到的。
别看夸奖和鼓励的差别细微,但对孩子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被经常夸“聪明”、“真棒”的孩子,反而更不敢接受挑战。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不需要努力。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宁愿放弃也不肯尝试,怕万一失败,就证实自己“不聪明”了!
而受到鼓励的孩子,则更愿意挑战难题,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夸奖与鼓励的区别,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实践呢?
根据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理论,我总结了3种特别实用的鼓励方式:
1. 描述型鼓励:看见孩子的努力过程
比如当孩子自己主动收拾了房间的玩具,我们不要说“你真棒”,而是仔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我看到你把所有积木都按颜色分类放好了,玩具车都整齐地摆在架子上,绘本排列得整整齐齐,你做得很好!”
孩子听了之后,会觉得:这些都是我做的,我真的太厉害啦!
这是孩子的自我肯定,觉得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了,这种从内心生长出的自我认可,让他自我价值感增加,下次更乐意付出努力。
2. 感谢型鼓励:让孩子的价值被看见
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起逛超市,买了不少东西,出来时提了两大袋。
没想到儿子会主动跟我说:“妈妈,我帮你提一袋吧?”
然后我把东西腾了一下,匀了一小袋给他提。
并对他说:“谢谢你帮我提一袋,有你的帮助,我感觉轻松多了!”
儿子非常开心,特意从我袋子里又拿了几样装回去,说:“妈妈,我能提得动,这些交给我吧!”
感谢型鼓励,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贡献被看见、被重视。
这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让他们明白:我的行动可以让他人受益,我是有能力的人!
3. 相信型鼓励:引导孩子跳一跳摘到苹果
相信型鼓励,并非盲目地给孩子灌鸡汤:“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这种空洞的鼓励,反而会给孩子压力。
真正的相信型鼓励,是基于“略前性原则”——
鼓励孩子尝试略高于他当前能力的事情,就像跳一跳能够到的苹果。
就像昨天,我那上一年级的侄子,拿出自己的作业本给我看,期待我的评价。
我没有泛泛地说“写得真好”,而是找出全篇那个写得最工整的字,说:
“你看你写的这个‘明’字,左边的‘日’和右边的‘月’大小匀称,笔画都在田字格的正确位置上。要是每个字都能写成这样,该多好啊!”
没想到侄子听后,自己主动要求加写了一篇。而且之后写的字,每一笔都很稳,整页字的工整程度也提高了很多。
我们鼓励孩子的真正意义,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经常被夸的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不变的;
而经常被鼓励的孩子,则更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
回归到我跟孩子说“身体里的精灵”让他吃饭这件事,我不认为这是在“惯着孩子”。
这不是在哄骗或讨好,而是在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鼓励他养成好习惯。
下次当你想夸孩子“真棒”时,不妨停一秒钟,换个方式鼓励看看。
看见孩子的努力,感谢孩子的贡献,相信孩子的潜力——这3个简单的转变,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上一篇:多彩绽放,是她的青春模样
下一篇:留学机构口碑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