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老师感慨:“下辈子再也不做老实人了。”
事情源于他们校有一位老师。这两年因学校缺乏一些学科教师,领导找她谈话,她便接下了非自己专业的科目教学。跨学科教学并不轻松,她经常备课到深夜,期末成绩也相当不错。
到了评级需要材料时,她请领导在证明材料上写一句“因学校工作安排,该教师承担某某学科教学”,这本是事实。但领导却面露难色:“这样写不妥,显得学校师资配备有问题。”
一句话,让她的所有付出变成了“不合规”。
在我们教育系统,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
多少老师曾经为了学校大局,承担额外工作:语文老师教道德与法治,数学老师兼科学课,体育老师带队训练却不算工作量......服从的人成了“万能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可到了评级评优时,规则却冰冷而僵硬:专业必须对口,课时必须精确,资质必须匹配。那些为学校解困的付出,在评级表格上无处填写。
服从安排的人,最终被安排刺伤——这或许是当下教育体系中最令人心寒的常态。
我们的教育系统总是强调“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做“螺丝钉”。但当螺丝钉拧遍了所有螺丝孔,却发现没有一个孔是它的“本职岗位”。
领导们需要人救急时,强调的是“大局意识”;但当救急成为既成事实,却少有人为这些教师争取应得的认可。
更讽刺的是,那些永远只做自己分内工作、稍有额外任务就搬出规章制度拒绝的老师,反而在评级路上顺风顺水——他们从未偏离“专业发展路径”。
这何尝不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
当奉献者寒心,投机者得利,最终所有人都会学会“精明”。下次学校再有需要,谁还会站出来?
不仅是教师行业,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困境。我们歌颂奉献精神,却吝于为奉献者提供制度保障;我们鼓励大局意识,却在关键评价时死守僵化标准。
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评价体系了。一个好的制度,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更不应该让服从安排的人寒心。
那位老师最终在材料上写了“自愿承担教学工作”。但我知道,她私下说:“下次,我也要学会说‘不’。”
当最听话的老师开始学会说“不”,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制度的悲哀。
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公平都给不了那些为集体付出的人,又凭什么要求下一次还有人愿意站出来?
这不仅是那位老师的困境,更是每一个在规则与现实中挣扎的人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