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面临厌学、焦虑、抑郁等问题。这些并非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蚀着我们最珍视的下一代。
从焦虑到幻视:一个少年的心理危机
心烦、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想法、甚至还能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孩子到底怎么了?
前不久,一个14岁左右的男孩被家长带到了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家长走进李秀华主任诊室时神情紧张,讳莫如深。
▲李主任诊室
据家长讲述,男孩有时候像“中邪”了一样,对家里人也有攻击性,说有人在监视他,跟踪他,还说能看到白色墙面上有阴影在移动,拿着刀子要害他,在学校上课、走路时都可能出现。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李主任准备和男孩单独聊聊,家长出去前反复叮嘱少年“和医生好好聊聊,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
李秀华主任开始和男孩聊平时的感受,男孩说自己晚上睡不好,入睡困难,从小学开始就焦虑烦躁,觉得同学经常在背后议论自己,老师看自己的眼神也有问题。
和父母说过,但是他们不理解,不懂自己,没有办法只能躲在房间,用美工刀划手发泄,也不愿意再继续上学。
综合问诊和检查结果,李主任指出男孩在明显发病前曾出现一定的前驱症状,如入睡困难、烦躁、人际关系不融洽,但当时未被家长敏锐地发现。
在焦虑症状持续下导致了情绪的变化,出现自残行为,引发功能的进一步受损,如闭门不出,无法上学。
为何越来越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门诊的李秀华主任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学业压力超负荷
“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念,让许多孩子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除了学校课程,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长期高强度的学习,使孩子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极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但部分家庭存在沟通不畅、关系紧张等问题。父母过度控制、频繁争吵、忽视孩子情感需求,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心理创伤。
3. 社交与网络冲击
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交需求强烈,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同伴排挤、欺凌等问题。同时,网络世界的虚拟社交和海量信息,也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导致现实社交能力下降,产生社交恐惧。此外,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还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
4. 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心理调节能力尚未成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他们往往难以正确应对,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哪一种,家长要对它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在孩子情绪异常的初期就给予及时的帮助。
李主任提醒家长,日常需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信号:
情绪低落:孩子经常感到不开心、沮丧,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行为问题:孩子可能出现叛逆、攻击性行为,或者变得孤僻、退缩。
依赖性增强:孩子可能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缺乏独立性。
频繁抱怨:孩子可能经常抱怨没有人理解他,或者感到被忽视。
家长记住这3件事当下必须做!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和情绪异常表现应尽早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家长不仅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还需要具体的行动步骤,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1. 立即停下“无效沟通”,学会倾听与共情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习惯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如“你怎么又不好好学习”“这点小事至于吗”。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家长应放下权威姿态,创造安静、舒适的沟通环境,专注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倾诉烦恼时,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而是用“我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定让你很不好受”等话语表达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
2. 打破“高压模式”,帮孩子重建生活秩序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焦虑症状,家长要立即调整过高的期望,减少不必要的课外学习任务,给孩子留出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例如每天安排半小时的运动时间、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同时,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通过兴趣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
3. 察觉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成绩骤降、社交退缩等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或者出现幻视、幻听等严重表现时,家长千万不能抱有“再观察观察”的侥幸心理,应立即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心理门诊进行评估和治疗。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石,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家长高度重视,且是否接受了及时专业的诊疗至关重要。如果您的孩子正被心理问题困扰,不要犹豫,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