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全球格局的重大变迁和中国逐步崛起的特殊阶段,我们把“实现教育体系高质量跃进”纳入战略任务,着重说明“加大教改的力度”。为推动教育公平化,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驱动因素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对教育组织架构、科研创新方式及人才成长历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党的全面统筹安排下,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教、科、才一体化革新,成为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核心关键。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改革
一、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2024年统计结果显示,数字技术推动全球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全球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占世界经济产出比例超40%,生成式AI技术有重大突破,数字科技革新及广泛推广重塑了全球创新格局和经济体系。截至2024年6月,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扩大四分之一,产值规模超3000亿美元。
国家战略体系将数字化转型置于核心地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办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更新迅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深度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达成有着日益关键的意义,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新布局、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核心突破口,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聚焦之处。
二、数字技术驱动教育体系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促使既有教育体系发生深刻改变,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的显著转变,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衍生形式广泛应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按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馈和认知倾向,生成特定学习轨迹并实时匹配教学资料,有效进行针对性施教。
凭借数字技术方法,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优质资源短缺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运用5G通信协议、云架构与虚拟现实条件,偏远地区教育质量正慢慢和城市缩小差距。2024年,1.8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借助云平台进行网络学习,累计点击量超百亿次,保障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教育管理的精确性和实施效果,教育部在2025年开启全国人才供需智能匹配平台的构建,汇聚中央部门、行业系统以及社会机构等40.7亿条多源数据,对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核心产业的人才供需关系进行深度探究,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型的粗放监管向数据化精准治理和多元共治过渡,数据资源构成治理决策的底层根基。
三、数字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智能计算技术可进行数据整合、模式识别、模型预测,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和创新成果。数字化转型促使科研范式革新,数据驱动科研模式与实验科学、理论推演、数值模拟并列成为现代四大研究范式。2024年,科研界AI技术采纳比例突破78%,研究效能平均提高近三分之一。
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科研资源智能配置、项目全周期管控以及成果量化评定实现技术支持,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双进步,科研诚信体系数字化建设极大提升了学风质量和伦理标准,健全了自律他律协同的科研架构。
因为AI和基因编辑等尖端科技的急剧进步,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的伦理矛盾,涉及用户隐私、AI公平评估和技术可靠性,要搭建健全的科技伦理治理制度框架,推动技术研发朝着既定方向稳定迈进。
四、数字革命引领人才发展模式转型
(一)重塑人才需求结构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未来就业报告》分析,2025年自动化转型将冲击8500万个现有职位,可衍生9700万个新型就业岗位,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常规职业岗位正遭受被机器替代的危机,各行业对人才数字技能掌握有普遍要求,市场对数字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拓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5年报告显示,我国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正急剧上升,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会超1亿人次,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领域,人才缺口巨大。202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要优化人才梯队,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各阶段教育,并开展全民普及培养。
(二)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化浪潮促使培养形式从同质化批量转向异质化定制,自适应系统可抓取学习者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和兴趣焦点,做到精准化内容配置与引导,虚拟仿真与AR技术结合,营造深度沉浸的培训氛围,实现训练效果和安全性双重提高。
广州市天河区实施“和课链反”教研模式,遵循“学—用—创—传”的递进路线,让教师个体教学小创新汇聚成群体智慧,50位引领教师带动800多名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建立“点状突破、线状延伸、面状覆盖”的三级传导机制,教师培养模式改进势在必行。
(三)重建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估工作借助数字技术有了全新办法,利用大数据做全面素质评定,可客观完整地展现人才知识积累、能力表现、素质特性和未来前景,摆脱以文凭为主的单一评价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学业与工作经历认证更透明快速,有效助力人才流动和职业成长。
2025年,教育部对多层次人才适配度展开分析,根据规模配置、流动模式、需求特征等数据,先完成重点行业学科专业人才匹配报告,再完成省市与高校人才供需适配分析报告,从而掌握人才结构变化与岗位需求。
在教师考核方面,不少省份把数字教学能力和AI工具使用情况纳入职称晋升与名师评定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长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广东省把GAI教学案例当作教师评优的关键标准,推动教师采用人机联合的教学模式。
五、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数字化基础支撑平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改革工作,要构建标准化、相互连通、资源整合的数字支撑平台,先推进国家级教育数据中心筹建,汇聚整合教育科技人才数据;再推动服务平台整合,达成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及人才发展的跨领域业务协同与信息整合;最后建立安全长效的防御体系,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到2025年,由教育部牵头搭建的国家级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已整合供给和需求两端数据达40.7亿条,初步达成全国人才供需数据的标准化整合,此平台具备统计分析以及专业领域与产业适配度对比等功能,为人才供需的协调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我国在数字教育国际会议上正式公布智慧教育平台7项标准,以促进系统互连和标准对齐为主要目的实施平台建设。该标准聚焦资源整合、平台体系、素养培养与数据交互,构建起支持全域数据要素流通的技术规范体系,通过采用标准化数据格式和接口协议,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料实现无障碍共享。
(二)创新数字化协同机制
数字化的推进为破除教育、科技和人才间的制度障碍提供了技术助力,应着力构建三类机制。一是要素流动机制。实现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工程师的双向身份肯定,促进知识的互通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需求匹配机制。依据数据分析精确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支撑和人才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与科研重点的协同适配。长沙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探寻,联合高校、行政部门、教师合作团体和项目试点学校,以智能技术为驱动,协同推进教学开展、教研工作和培训落地。三是成果转化执行机制。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协作体系,在教学实践方面,达成“科研成果教学化和产业化”的双向转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借助企业资源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
(三)打造数字化示范场景
锁定重点板块及核心流程,创建教、科、人三位一体改革的典型实例,实施学校面向未来的改造项目,开展课程规划、教学路径、考核体系的整体变革,造就契合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空间规划要达成实体与虚拟的完美衔接,构建智能学习空间和数字化实验场所等功能单元,借“培训—实践—创新”路径推动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变,打造数字人才聚集发展的良好生态。
结 语
数字化转型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我们能够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系统。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彰显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