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院赵静宇:高考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试题的演变及教学启示
开心田螺
2025-10-24 16:32:47
0

原创:赵静宇

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写作试题多次采用“读写结合”题型:写作试题所用材料部分取材于试卷中其他试题材料,或与之高度相关。该类型试题材料字数较少而内涵丰富,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思维考查、价值引导、防止套作宿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设计依据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均明确要求,高考命题的依据为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读写结合”写作试题的考查目标依据高校对合格新生能力素养的要求设计,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并通过文章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素养。与其他考试题型相比,“读写结合”强调“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符合“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2]的要求。

“读写结合”写作试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难度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设计。它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考查;在考查过程中,始终强调语言文字作为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审美对象的基础。试题设计符合“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3]的命题建议。难度设计与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四相符合。

除上述两点设计依据外,“读写结合”写作试题还参考借鉴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编写理念:几乎所有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都针对该单元的选文特点设计了相关的写作要求,涉及的文体类型丰富多样。

二、题型演变

2023年新课标Ⅱ卷、2024年新课标Ⅱ卷、2025年适应性测试卷和2025年全国一卷的写作试题均采用这一题型,但考查要求、难度设计有所不同,对考生的区分效果也存在差异。下面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Ⅱ卷首次在高考中正式进行“读写结合”的尝试,虽然使用该卷种的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已经落地、使用课标为《高中新课标》,使用教材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考生对于阅读后完成写作任务的模式应当不陌生,但考虑到此题型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为避免“因新而难”的现象,而采用了较为保守的方式,即主要是形式上的“读写结合”。试题材料如下: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来自“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这句话在原试题材料中仅是一个引子,与接下来关于听力的科普知识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这句话在写作试题材料中也仅是一个引子,删除这一句,只保留“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并不影响考生的写作。试题约束力度较小,思维品质要求不高,考生写作也较为容易。

2024年新课标Ⅱ卷是在当届高三学生已经熟悉“读写结合”写作试题的情况下使用的。试题材料如下: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试题材料与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高度关联。原阅读文本使用三则材料,阅读难度适中。材料一谈美国第一次登月;材料二谈国外媒体报道中国计划登上月球背面;材料三谈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上月球背面,既有对取得这一科技成就的自豪与骄傲,又有对成就背后努力的简单呈现;写作试题材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信息:登上月球背面是一个新的开始,“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材料一、二、三与写作试题材料形成递进关系,并呈现出一种规律:不断探索,攻坚克难取得成功。阅读题第3小题的正确选项D进行了提示:“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写作试题材料没有将这一规律限定在科技进步内容和人类探索的宏大主题上,而是指向学生个体经验:“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通过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和试题,明确“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背景与内涵,并自然受到奋发向上精神风貌和拼搏进取的昂扬斗志的感染,这是写作的起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与写作试题材料“抵达未知之境”的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2025年适应性测试卷用于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按照高考的标准命制,但因适应性测试的利害程度远低于正式高考,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没有关系,也不作为任何评价的依据,所以命题有更大胆的尝试。试题材料如下 :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是否同意上述说法,并写一篇文章。试题材料来自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丰子恺的《美与同情》。文章提到,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见大人所不能见,因此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但长大后,富于同情的本质被消磨了,只有艺术家仍保留着同情的能力。文章中的“同情”显然更需要考虑到具体语境,其含意是“真切而自然”,是善于发现,是能够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共感共鸣。丰子恺在文章中给出了“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的反例,那就是“聪明的人”,也就是“艺术家”,他们能够做到“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包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篇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学生首先要读懂阅读Ⅱ的材料二,辨析“同情”这一关键概念在文章中的特殊内涵,才能够回答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进行写作。为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试题进行了铺垫,第8小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即便如此设计,这道试题的难度依然较大,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辨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写作试题由三则材料组成。试题材料如下: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第一则材料出自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高考结束后,社会上很多人士表示读不懂这道试题。这并不奇怪,不阅读小说,是很难理解的,这也是“读写结合”写作试题防套作宿构的巧妙之处。考生了解这句话背景,只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能够掌握其中蕴含的深刻含意和丰沛情感。同时,这又是理解第二和第三则材料的基础。第二和第三则材料为现代诗歌,理解虽也有一定难度,但第二则材料是统编教材中的课文,第三则材料出自穆旦的名篇《赞美》,其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点题,再结合第一则材料的背景,读懂并不困难,大部分考生都能紧扣爱国主义的主题来写。这道试题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三则材料都是基于具体的细节和意象,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空洞、抽象、虚假歌颂爱国主义无法获得高分;二是材料间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能够写出来情感内在逻辑的作文应该得高分。这道试题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三、教学启示

在高考综合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改革、高中教材改革等多项改革并行推进时期,“读写结合”写作试题应运而生。而对于一线师生复习备考而言,除认真研究试题变化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切勿猜题押题。高考语文不变的是整张试卷对能力素养的综合、全面、深入的测量取向和总体平稳的难度。但是,就单道试题来说,无论考查内容、考查形式,还是难度设计,均有变化的可能。同为“读写结合”写作试题,考查的能力素养和试题难度也是不同的。不注重提高思维品质、写作能力而企图依靠猜题押题方式来复习备考,是舍本逐末,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二是不要泛泛而谈。“读写结合”写作试题一般都有具体语境、情境,这其实含有一定的限定性,希望学生探讨具体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空发感慨或议论。但现实并不乐观。2023年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不少学生抛开材料中“青少年”和“不被打扰”这两个关键要素,将“静”“空间”抽象出来,空洞地称赞“淡泊明志”“静水流深”。2025年适应性测试卷写作试题,很多学生脱离具体语境,将“同情”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同情心”,完全抛开美学语境因素,赞美儿童的天真单纯,批判成人的世故复杂。这样的作文,如果严格执行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话,是不能算作“符合题意”的。

三是避免文体混杂。高考语文写作试题历来要求“明确文体”,从文体大类上来说,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都是可以的,但要有基本的文体意识,写作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比如,如果写的是议论文,应当将写作的重心放在论证上,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该突然抒发情感,或虚构故事情节作为论据。“读写结合”写作试题文体选择空间较大。比如,2025年适应性测试卷写作试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可能更多选择写作议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只能选择议论文。通过虚构小说或讲述故事,鲜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也可以得到高分。对于学生来说,应更多考虑自己的写作优势,擅长论证就论证,擅长讲故事就讲故事,擅长抒情就抒情。有的考生作文失分非常可惜:前几段抒发爱国情感真切感人,可谓是“赋到沧桑句便工”,继续写下去会是一篇流畅动人的文章;但突然开始堆砌宿构的、并不贴切的事例,最后写成“四不像”,导致得分不高。

四是使用规范流畅的语言表达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中写作教学存在四个认识误区:(1)命题者有预设的最佳立意,学生写作立意与之越接近,便越容易得到高分;(2)“辩证”“全面”的观点才能体现思维广度和深度,才会得高分;(3)只有宏大叙事才能体现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面貌,才会得高分;(4)只有使用一些古奥生僻的词语、诘屈聱牙的句子才是有文采,才会得高分。这些误区归根结底在于高估了刚刚成年的考生的作伪能力。事实上,他们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思维能力都不足以支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和很短时间内使用一套陌生的话语将自己不认可的观点或情感组织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考场上无数的中低档分数作文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使用熟悉的语言,论证自己认可的观点,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是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高水平的。目前,高考写作试题的开放性比较强,表达的观点只要是从所给试题材料中得出或与所给试题材料紧密相关,抒发的情感只要是健康的,就有获得高分的可能。

五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写作教学的时间成本较高,无论是课堂讲授、学生写作,还是教师批改,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读写结合”写作试题引导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与之对话,从中学习。2025年全国一卷的写作试题是与抗日战争紧密关联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之相关。从内容上,茅盾写于1941 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白杨礼赞》,光未然写于1939年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周定舫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钟声的新闻稿《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等,都与之相关;从情感上,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示儿》等都与之相通。但是,在那么多的考场作文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学习过上述课文的痕迹。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也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9期,侵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A/OL].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2014-09-04)[2025-07-/content_906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A/OL].(2019-06-19)[2025-07-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5401568.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4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初二没学好,初三真的补不回来了... 到初二,家长开始用“分水岭”形容孩子;老师喜欢用“掉队期”;孩子自己则更简单: “烦”。 三方各有苦...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教育部: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记者24日从教育部获悉,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心小学开展... 鲁网10月23日讯为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心小学组织全体...
我校召开2025-2026学年... 10月22日下午,我校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研究生教学工作会在海淀校区召开。研究生院及相关职...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进一步加...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
2025北京正规出国留学机构排... 一、2025年北京留学中介怎么选?这五个问题帮你避坑 作为在北京从事国际教育规划工作超过十年的专业...
深圳南山育才中学九上数学期中真... 深圳南山育才中学九上数学期中真题卷
孝义交警走进校园 绘就交通安全... 为切实增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近日,孝义市公安交通管理大...
劳动权益之殇:中学招聘公告明确... 近日,一则来自衡水市第二十中学的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本,学校发布招聘公告本是再...
杨振宁谈教育的十个代表性观点—... 杨振宁谈教育 ——十个代表性观点 作者|陈东强 守望者 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不仅在科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