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该清单按 “声、光、热、力” 四大模块分类,涵盖高频考点、易错点及 8 个核心实验的操作步骤,可直接用于复习和实验备考,帮你夯实八年级物理基础。
一、声现象模块
1. 核心知识点(考点 + 易错点)
知识点核心内容易错点提醒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产生:物体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可能仍在传播);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 液体 > 气体传声快),真空不能传声;声速:15℃空气中约 340m/s。混淆 “发声停止” 和 “声音消失”(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振动停,声音可能还在传);误认为 “声音在气体中传声最快”。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女生声音音调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如大声说话);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区分不同人 / 乐器的声音)。混淆 “音调” 和 “响度”(如认为 “大声说话音调高”,实际是响度大);忽略 “频率单位是 Hz”“振幅是振动的幅度”。声的利用与噪声控制利用:传递信息(B 超、声呐、听诊器)、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碎石);噪声控制:声源处(禁鸣喇叭)、传播过程(隔音墙)、人耳处(戴耳塞)。漏答噪声控制的 “三个环节”;混淆 “声传递信息” 和 “传递能量”(如误将 “B 超” 归为传递能量)。
2. 核心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实验要素具体内容实验目的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器材钢尺(或音叉)、乒乓球、细线实验步骤1. 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状态;2. 当钢尺停止振动后,观察是否还能听到声音;3. 用细线悬挂乒乓球,轻敲音叉使其发声,将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实验现象1. 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同时听到声音;2. 钢尺停止振动,声音消失;3. 乒乓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用乒乓球的运动显示音叉的微小振动)
二、光现象模块
1. 核心知识点(考点 + 易错点)
知识点核心内容易错点提醒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水);现象:影子、小孔成像(倒立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有关)、日食 / 月食;光速:真空中约 3×10⁸m/s(最快),空气中略慢。忽略 “同种均匀介质”(如光在不均匀空气中会折射,不是直线传播);误认为 “小孔成像的像与孔的形状有关”(实际与物体形状有关)。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分类:镜面反射(镜面,反射光集中)、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发散,仍遵循反射定律)。画反射光路时 “反射角标错”(应标在法线与反射光线之间,不是与界面之间);误认为 “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垂直(像与物连线垂直镜面)、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原理:光的反射。误认为 “物体远离镜面,像变小”(实际像与物始终等大,只是视角变小);找像的位置时 “忽略用对称法”。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 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 <入射角);光从水 / 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 入射角);现象:筷子 “弯折”、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画折射光路时 “折射方向搞反”;忽略 “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 = 入射角 = 0°,传播方向不变”。
2. 核心实验(2 个)
实验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要素具体内容实验目的验证平面镜成像的 “等大、等距、虚像” 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笔实验步骤1. 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镜面),将玻璃板垂直放在直线上;2. 把一支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点燃;3. 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 A 的像完全重合,标记 A、B 的位置;4. 用刻度尺测量 A、B 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 A、B 的大小关系;5. 移去 B,在 B 的位置放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有 A 的像。实验现象1.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等大);2. A、B 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说明等距);3. 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是虚像)。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注意事项玻璃板要 “垂直放置”(否则像会偏上 / 偏下,B 无法与像重合);选用 “薄玻璃板”(厚玻璃板会成两个像,影响观察)。
实验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要素具体内容实验目的验证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两线分居)实验器材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激光笔、平面镜、铁架台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光屏垂直贴在平面镜上,在光屏上画一条法线(ON)和入射光线(AO);2. 用激光笔沿 AO 入射,观察反射光线(OB)的位置,记录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3. 将光屏的右侧部分沿法线向后折转,观察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线;4.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步骤 2,记录多组数据。实验现象1.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 = 入射角;2. 光屏折转后,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共面)。实验结论光的反射定律成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热现象模块
1. 核心知识点(考点 + 易错点)
知识点核心内容易错点提醒温度与温度计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不是 “热量多少”);温度计原理:液体热胀冷缩(水银、酒精、煤油);使用: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除外),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温度计读数时 “视线俯视 / 仰视”(俯视偏大,仰视偏小);混淆 “体温计” 和 “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有缩口,可离开人体读数;量程 35℃-42℃)。物态变化(6 种)熔化(固→液,吸热,如冰化水;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晶体有凝固点,与熔点相等);汽化(液→气,吸热,分蒸发 - 任何温度、沸腾 - 一定温度,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雾、露、“白气”,方法:降温、压缩体积);升华(固→气,吸热,如干冰变小、樟脑丸消失);凝华(气→固,放热,如霜、冰花)。混淆 “熔化” 和 “融化”(物理中规范写 “熔化”);误认为 “‘白气’是水蒸气”(实际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漏记 “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如凝固放热,冬天菜窖放几桶水防菜冻坏)。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质的特性,与质量、温度无关,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公式:\(Q = cm\Delta t\)(Q:热量,单位 J;c:比热容,单位 J/(kg・℃);\(\Delta t\):温度变化量);应用:水的比热容大(沿海昼夜温差小、用水做冷却剂)。计算时 “\(\Delta t\)算错”(\(\Delta t = t_{末} - t_{初}\),升高取正,降低取正);误认为 “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一定多”(还与质量、温度变化量有关)。
2. 核心实验(2 个)
实验 1: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
实验要素具体内容实验目的观察晶体(如冰)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确定熔点实验器材冰(晶体)、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温度计、秒表、搅拌棒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碎冰,将温度计插入冰中(玻璃泡不碰烧杯壁和底);2.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同时用搅拌棒不断搅拌冰;3. 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和冰的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4. 直到冰完全熔化变为水,再加热几分钟,停止实验。实验现象1. 熔化前:冰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固态);2. 熔化时:冰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此时温度为熔点,冰的熔点是 0℃);3. 熔化后:水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液态)。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实验 2: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实验要素具体内容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确定沸点实验器材烧杯、水、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秒表、铁架台、硬纸板(盖在烧杯上,缩短加热时间)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玻璃泡不碰烧杯壁和底);2. 点燃酒精灯加热,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和水的现象(气泡变化);3. 直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 2-3 分钟,记录温度变化,停止实验。实验现象1. 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下方水温高,气泡上升遇冷液化);温度不断升高;2. 沸腾时: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整个容器水温相同,气泡上升受到的水压变小);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为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实验结论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有固定的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四、力学基础模块
1. 核心知识点(考点 + 易错点)
知识点核心内容易错点提醒质量与密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变,单位 kg);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特性,公式\(\rho = m/V\),单位 kg/m³ 或 g/cm³,1g/cm³=1000kg/m³);应用:鉴别物质、计算质量 / 体积。测量固体密度时 “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导致固体沾水,质量测量偏大,密度偏大);单位换算错误(如将 1g/cm³ 换算成 1kg/m³,实际是 1000kg/m³)。力的基本概念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单位:牛顿(N);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方向;线段长度:大小;起点 / 终点:作用点)。画力的示意图时 “漏标力的符号和大小”(如重力标 “G”,支持力标 “F 支”);误认为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铁钉,不接触也有力)。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公式:\(G = mg\)(g:重力加速度,约 9.8N/kg,粗略计算取 10N/kg);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重力方向 “画成垂直于接触面”(实际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不是与斜面垂直);计算时 “g 的取值错误”(题目未说明时,默认取 9.8N/kg)。运动和力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参照物:判断运动的标准,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物体受平衡力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