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儿子元宝,同事小陈都是抱怨:
“我俩娃真的是越管越不听话,刚收拾好的玩具、绘本又扔了一地!”
“吃饭的时候总是玩玩具,怎么说都听不进去。”

看着小陈越说越起劲的样子,突然就想起了自家不听话的“熊孩子”,就像粘贴复制一样,和元宝如出一辙,也为此焦虑了一段时间,好在后来孩子慢慢乖巧。
可能有父母会说:孩子调皮不是正常的事情吗?谁家还没有一个调皮的娃呢?
可问题是,有些小动作看似调皮,实则是被宠坏的信号。只可惜,很多父母对调皮和宠坏的界限不明确,等到真正发现孩子有很多坏毛病时,连重新教育和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三个被宠坏的信号,请父母务必重视起来
第一个:公共场合撒泼打滚
商场里孩子抱着玩具不撒手,父母蹲下来轻声说:这个太贵了,咱们下次再买好不好?话音未落,孩子就“哇”地一声躺地上。
看着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很多父母立马妥协,赶紧斥巨资给娃买下喜欢的玩具。很多父母觉得这是娃太小不懂事的缘故,分不清楚这样的行为有多不好。

实则相反,这是娃精准拿捏了父母的软肋,他们很清楚通过撒泼打滚的行为,可以轻松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可怕的是,这种可怕的行为会像滚雪球一样,下次要的东西只会更贵,闹的场合更公开。
应对技巧:孩子第一次撒泼打滚时就要冷处理,把他带到人少的角落,蹲下来平时娃的眼睛并明确告诉他:我知道你想要,但今天确实不能买,断然不能答应他的无理要求。

第二个:吃饭像打仗
“再吃一口青菜就给你看动画片”“把饭吃完就能玩iPad”很多家庭的餐桌就像谈判桌一样,为了让娃多吃一口饭,真的是各种诱哄。
可偏偏,父母说尽好话孩子也不配合,不是把勺子当武器,就是把饭菜波弄得到处都是。没办法,父母只能给娃找借口,却忽略了吃饭本身。

按理说,吃饭是一种本能,从小时候主动吃奶就知道。一旦变成权利博弈,那问题指定是出在父母身上,越是追着喂饭,越容易让娃觉得吃饭是为大人吃,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主动权。
应对技巧:务必要把餐桌变成无压力区,父母只需要负责提供健康的食物和环境即可,接下来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吃不吃、怎么吃、吃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饿两顿又不会怎样。

第三个:动不动就告状
还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告状,他们就像装了雷达一样,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被人的错误。更绝的是,很多次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却能精准甩锅出去。
悲哀的是,很多父母居然觉得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内心窃喜。殊不知,这些总是告状的孩子是典型的自私,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担当,只想着自己。

说白了,就是这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只懂得找裁判。而且,为了让自己能少一点被批评,可是找借口、找理由说谎。一旦这个习惯养成,那很可能会毁了娃的一生,后果特别严重。
应对技巧:下次当孩子再告状的时候,请父母别急着当法官,而是把问题重新还给娃,询问他们该怎么解决。当然,对于说谎这样的大事绝对零容忍,务必让娃改掉。

养娃靠的不是妥协,而是智慧
总有人把宠坏孩子归咎于爱得太多,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父母用妥协,代替了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教养,从来不是跟孩子对着干,而是坚守最基本的原则。
哪怕孩子年龄再小,底线和原则问题也不能违反,这样才能约束他们的行为规范。另外,养娃路上还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引导,缺一不可。

孩子在犯错、哭闹时,比起指责他们不听话,理解反而更能拉近距离。谁不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呢?站在娃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娃才愿意敞开心扉。
但光有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及时引导。告诉他们想要什么可以好好说,教娃学会正确的表达需求,而不是撒泼打滚地威胁大人。

写在最后:孩子那些让大人崩溃的小动作,何尝不是在提醒父母,之前的教育出问题了呢?所以说,正视娃的这些小动作,别再继续无度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