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佟鑫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高校应立足“五育并举”,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深耕课程建设。以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其一,坚持“五育并举”,同向同行。以德育铸魂,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积极开拓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和新平台,通过发布在线课程、开展直播教学、分享时评文章、传播学术动态等,使之成为传播思政微短文、微视频、微课程等的重要载体。以智育启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多模块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讲授法、讨论法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翻转课堂及项目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以体育固本,将体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校发展规划,在传统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推广多样化体育运动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美育润心,劳育先行。坚持将劳育、美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特色美育、劳育课程,同时依托网络资源和数智化育人平台,引入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助力美育、劳育课程质量全面提升。其二,坚持“五育并举”,互构重塑。遵循“一育为主,他育融合”的思路,构建德智体美劳互融互促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简言之,以德育课程为核心,统筹智、体、美、劳等相关课程资源和知识内容,助力学生素质养成。以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德育教育为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理解与建构体现了智育与德育的融合;组织开展志愿支教、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将体育、劳育渗透其中;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场馆、参与文化活动等,实现美育渗透。
聚焦教育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着手构建评估精准、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评估—改进—再评估”中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为“五育融合”工作的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其一,做优顶层规划,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将评价体系改革作为学校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党委书记、校长的引领组织下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评价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集中部署评价改革工作的相关事宜,定期举行工作推进会、述职会等,常态化进行经验总结、问题反馈、改革优化,促进教学改革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进。同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扭转评价导向。突破“五唯”评价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长期性原则,采取定性与定向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品格修养、心理状态、思维水平、体能表现、劳动观念等展开系统全面地评价。发挥数字技术对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的支持作用。借助数字技术的动态监测、全域采集、管理与分析功能对学习层面、教学层面、管理层面等数据进行全面采集、深度挖掘和结果反馈,以数字技术支撑构建增值评价模型、电子档案、智能管理平台等,促进教育评价的精准化、规范化开展。其二,重结果运用和反馈优化。重视结果的共享、坚持推进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修正,助力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决策、内容供给、策略选择,达成以评促先、以评促改的目的。将素质教育评价结果用于改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实效和发展潜力,积极进行教学行为反思与检视,对暴露的不足、短板、劣势进行针对性改进。将素质教育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师管理。以评价结果为基准,对积极践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优秀教师、团队予以公开表彰,强化奖赏激励作用,同时对考评结果不达标的教师进行警示、惩处,敦促其及时改进与优化。将素质教育评价结果运用于学生管理。“五育”评价体系生成的学生画像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监测,是反映其发展潜力、学习水平、素养表现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引,同时为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系吉林农业大学校级课题“分领域分层次开展组织生活的项目载体及实践”。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