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同行发来一个链接,标题很温馨:“发丝与足尖的温柔絮语”。点开之前,我以为是诗歌朗诵或是艺术创作。
点开之后,我沉默了。


那是一位校长俯身为学生洗脚的照片,是老师成群蹲着为孩子搓洗的场景。配文写着“温暖”“呵护”“家人般的爱”。
而我,只感到脊背发凉。
我们从不反对感恩。
感恩是美德,是心底自然生长的温情,是“谢谢您教我识字”“谢谢您陪我成长”。
但什么时候开始,感恩教育变成了老师为学生洗脚?
这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道德演出——
脚本是“温情”的,道具是洗脚盆,演员是老师,而观众是整个社会。
当教育者放下课本、拿起毛巾,当管理的智慧让位于服务的姿态,这真的能教会孩子感恩吗?
还是说,这只是在教会他们:“看,权威也是可以屈膝的”?
如果爱需要通过自我矮化来证明,那这已经不是爱,而是道德绑架。
“天地君亲师”,那个“师”字,曾经刻在多少人家的牌位上?
不是因为我们迷信权威,而是因为我们相信:教育需要尊严,知识需要敬畏。
如今,老师卷着裤腿、蹲在地上,手法娴熟地给孩子搓脚。有人说:“看,多感人!”
我却想问:感动之后呢?
当老师亲手卸下自己最后的体面,明天站在讲台上,孩子们眼中还会不会有那份对知识的敬重?
还是说,他们会悄悄议论:“那个给我洗脚的老师……”
教育的权威,从来不是来自权力的压制,而是来自专业的深度和人格的高度。
当我们把教师推向“服务者”的定位,就是在一点点抽空教育的根基。
有人说:“你这是迂腐!教育要平等、要有爱!”
是的,教育要有爱。但爱有很多种形式——
是课堂上倾囊相授的专注,是作业本上细致的批注,是孩子迷茫时真诚的交谈。
这些,都比蹲下来洗脚更难,也更有价值。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站立于世的资本。
而不是通过接受老师的“服务”来获得虚假的优越感。
真正的感恩,发自内心,源于尊重,而不是源于“被服务”的满足。
如果我们真的想教会孩子感恩,为什么不让他们为老师倒一杯茶?
为什么不让他们为父母做一顿饭?
为什么要用颠覆师生基本关系的方式,来完成这场“教育”?
老师的膝盖,应该为什么而弯?
为捡起学生掉落的铅笔而弯,为倾听孩子的悄悄话而弯,为系上孩子松开的鞋带而弯。
这些弯腰里,有着天然的师爱,不卑不亢。
但绝不应该为了“表演感恩”而弯,更不应该为了迎合某种“教育创新”的指标而弯。
当教育变成了一场谁比谁更“卑微”的竞赛,没有人是赢家。
写完这些字,内心的悲凉仍未散去。
但我仍然相信:真正的教育,终究要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教师站着教书,学生站着做人。
彼此尊重,各自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