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百丈河

【原题再现】
(2026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日中国,高铁时速突破600公里刷新“中国速度”,AI大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3个月,5G技术让万物互联瞬息可达。但故宫文物修复师补一幅古画仍用数年时间,研究团队破译三个甲骨文字耗费近8年,水稻育种专家在试验田里持续耕耘二十年才育成新品种。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一、题目解读: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审视两种价值
这道作文题材料精炼而意蕴丰厚,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我们置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面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通过“快”与“慢”的鲜明对照,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发展哲学、价值选择与文明走向的核心命题。
1. 材料的二元结构与其象征意义
“中国速度”的维度:高铁、AI大模型、5G技术,这些意象代表着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效率。其特点是迭代迅速、影响广泛、追求极致效率。它象征着一种开拓、进取、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回应了时代对“发展是硬道理”的呼唤。
“慢工细作”的维度:文物修复、甲骨破译、水稻育种,这些领域则关联着文化遗产、基础科研、民生根基。其特点是需要时间沉淀、耐心积累、精益求精。它象征着一种坚守、传承、厚积薄发的韧性力量,关乎文明的深度、精神的归属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 深层矛盾与核心议题
材料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呈现了这两种同样重要却节奏迥异的发展模式。其引发的核心思考是:在追求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安放那些需要慢功夫的领域?效率至上的逻辑是否适用于所有层面?个人与国家应如何在“快”与“慢”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真正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价值排序的考量。题目要求“体现感悟与思考”,意味着需要超越现象描述,进入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的层面。
二、立意角度:构建有深度、有新意的论述框架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构建文章的立意。
角度一:辩证统一,张弛有度——论快与慢的共生哲学
这是最稳妥、最能体现思维全面性的角度。核心论点是:“快”与“慢”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共同体,共同构成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健全节奏。
论述思路:
1. “快”是时代引擎,为“慢”提供保障:没有高铁网络的高效物流,文物修复所需的特殊材料可能无法及时送达;没有5G和AI的数据处理能力,甲骨文破译的研究效率或可提升;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由高速发展带来),就无法支撑耗资巨大的基础科研和文化遗产保护。因此,“快”为“慢”的事业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
2. “慢”是发展基石,为“快”注入灵魂:水稻育种二十年的积累,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这是任何高速发展不能动摇的底线。文物修复数年的耐心,守护的是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灵魂,为高速前行的社会提供精神坐标。甲骨文破译的艰辛,是对文明源头的探寻,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身,避免在快速现代化中迷失方向。这些“慢”功夫所积淀的,是发展的深度、韧性与可持续性。
3. 结论: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有乘风破浪的“中国速度”,也要有静水深流的“中国深度”。如同一个人的呼吸,有急促也有舒缓,方能长久。我们需要的不是舍此即彼,而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做出最适宜的快慢选择,让二者在张力中达成和谐。
角度二:价值重估,回归本源——为“慢”的价值正名
在普遍追求“快”的时代,此角度更具批判性和现实关怀。核心论点是:“慢”不是低效或落后,而是在效率至上主义盛行的当下,一种不可或缺的、关乎长远与本质的价值坚守。它代表着对规律、对质量、对人文的敬畏。
论述思路:
1. “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文物的生命节律、语言演变的密码、作物生长的周期,皆非人力可强行加速。违背这种“慢”的规律,追求速成,只会导致破坏(如修复性破坏)、谬误(如学术浮躁)和失败(如拔苗助长)。
2. “慢”是品质与创新的源泉:“工匠精神”的核心正是“慢工出细活”。故宫修复师的“数年”换来的是文物的“延年益寿”;育种专家的“二十年”换来的是关乎亿万人饭碗的新品种。真正的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长期的、看似“缓慢”的积累和探索。
3. “慢”是一种人文精神:在AI快速迭代的今天,人类独特的价值恰恰体现在那些无法被加速的领域——对美的沉思、对历史的共情、对生命意义的求索。放慢脚步,才能滋养心灵,守护人之为人的根本。
4. 结论:呼吁社会在赞美“速度”的同时,更要给予“慢”的事业以足够的重视、投入和敬意。为“慢”正名,就是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预留空间。
角度三:使命各异,各得其所——论不同领域的内在逻辑
此角度侧重于分析“快”与“慢”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核心论点是:“快”与“慢”本身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特定领域的内在发展逻辑。
论述思路:
1. 科技应用领域追求“快”的逻辑:市场竞争、技术迭代、服务民生,要求快速响应、高效便捷。在此领域,“快”是生命力。
2. 文化传承与基础科研领域必须“慢”的逻辑:文化需要沉淀,真理需要探索,这些领域往往没有捷径,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此领域,“慢”是必然要求,也是尊严所在。
3. 个人成长的启示:个人发展也需如此。技能学习、知识更新可以求“快”;但人格养成、思想深化、专业精进,则需要长期的“慢”积累。认清自己所处领域的节奏特性,不盲目求快,也不该慢而慢,是一种智慧。
4. 结论:国家与个人的成功,在于能否准确识别不同事业的内在节奏,让“快”的归快,“慢”的归慢,使其在各得其所中绽放光彩。
三、素材选择与论证建议
1. 经典素材:
“快”的正面:深圳速度、移动支付普及、中国航天的高密度发射。
“慢”的正面:司马迁著《史记》耗时13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屠呦呦团队历经数十年发现青蒿素。
“快”的反思:某些“网红产品”的速生速朽,过度追求GDP带来的环境问题。
“慢”的危机:传统手工艺的失传,年轻人阅读的“浅表化”倾向。
2. 论证提示:
避免空谈:紧扣材料中的具体事例(高铁、AI、文物修复、水稻育种)展开分析,不要脱离材料空谈哲学。
联系现实:可结合自身体验,如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焦虑(快)与沉浸阅读一本好书的享受(慢)。
层次递进:可从个人、社会、国家、文明等不同层面逐层深入论述。
四、可能的高分标题
1.快慢协奏曲,时代新乐章
2.为奔涌的江河开凿深邃的港湾
3.在高速时代,为“慢”留下王座
4.速度诚可贵,沉淀价更高
5.驭快慢二轮,行稳致远途
【参考例文】
快慢协奏曲,中国奋进歌
今日之中国,一曲关于速度的宏大交响乐正在上演。高铁风驰电掣,刷新着“中国速度”;AI日新月异,浓缩着迭代周期。与此同时,故宫文物修复师“数年磨一画”,甲骨文破译“八年解三字”。这“快”与“慢”的变奏,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中国前行的协奏曲。在我看来,真正的卓越,在于以必要之快,拥抱时代浪潮;以坚守之慢,涵养文化根脉;最终在快与慢的辩证统一中,铸就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力量。
以创新之快,开辟发展新赛道,此为时代的引擎。 快,是抢占先机、引领风骚的必然要求。它代表着效率与突破,是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利器。倘若没有这般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便无法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挺立潮头。感动中国人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谢军,便是“快”的典范。面对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用数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几十年的路程,终于让中国的北斗照亮全球。这种“快”,是战略性的突围,是为国家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它开辟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崭新赛道。
以坚守之慢,沉淀文明之厚度,此为民族的根基。 慢,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它并非怠惰,而是沉淀与积累,是确保我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在那些需要时间淬炼的领域,慢工出细活是唯一的法则。感动中国人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便是“慢”的化身。她将大半生奉献给大漠戈壁,守护莫高窟长达数十载。这种“慢”,是与千年文明对话的耐心,是“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的定力,它为浮躁的时代保留了最深沉的文化根脉。
以快慢之谐奏,绘就可持续之蓝图,此为智慧的选择。 快与慢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快的锐气,也需要慢的沉稳。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在该快的地方奋力冲刺,在该慢的领域久久为功。感动中国人物、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群体,完美诠释了这种和谐。他们用近六十年的光阴,一代接一代地“慢”慢栽种,将茫茫荒原变为浩瀚林海。这看似缓慢的积累,却换来了阻挡风沙、涵养水源的“快速”生态效益,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绿色屏障,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的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的“快”是奔向未来的加速度,是发展的硬道理;中国的“慢”是回望历史的定力,是精神的压舱石。我们赞美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也同样致敬锲而不舍的中国耐心。唯有让快的浪潮与慢的坚守交织共鸣,方能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浑乐章,使我们在时代的激流中,既有劈波斩浪的勇猛,也有从容不迫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