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教师的伦理担当
开心田螺
2025-11-20 09:53:58
0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狂奔”与“伦理制度慢走”的结构性落差,带来了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数据滥用等伦理问题,合理控制数字伦理风险、应对数字伦理挑战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作为数字伦理规范的践行者和示范者,高校教师的数字伦理决策和行为直接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数字伦理素养,需要其同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维度承担数字伦理责任,展开数字伦理行动。

遵守数字伦理规范是底线边界。数字伦理规范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能使其在复杂的数字化环境中作出符合伦理的决策,所以遵守数字伦理规范是其数字伦理实践的底线和基础。遵守数字伦理规范意味着高校教师要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使用教学平台、科研平台时遵循数字平台的运营规则,确保在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网络行为的规范化。同时,高校教师要遵循正当必要、知情同意、目的明确、安全保障的原则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尊重知识产权,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为自身的数字行为负责。此外,高校教师还要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伦理观念,让学生合理合法、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

发挥伦理主体自主性是核心动力。高校教师只有主动参与伦理决策,积极应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维度的伦理困境,才能“主动合规”地践行伦理规范,让技术不越界、数据不滥用、算法不歧视、责任不落空。因此,发挥伦理主体自主性是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实践的核心动力。发挥伦理主体的自主性,要求高校教师正确认识数字伦理,增强数字伦理意识和知识储备,明确并认同数字行为主体的伦理角色,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和行为、树立数字伦理榜样等。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彰显伦理自觉、树立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保障教育过程中的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其数字伦理实践还承担着为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价值引导和规范示范的重要功能。

展开数字伦理行动是具体表现。高校教师的数字伦理实践不能仅局限于行为准则,也不能仅仅由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而是一种日常的个人、职业和政治关怀实践。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避免算法偏见、促进教学公平性、维护学术诚信等数字伦理决策和行为,是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实践的具体行动和表现。

教师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指用法律、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知识成果”的创造者和合法权利人能够控制、受益并禁止他人擅自使用、复制或篡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传播性和可访问性,高校教师常“游走”在知识产权侵权的边缘。教师的课程内容等教学资源有可能被未经授权地使用或修改,教师也可能无意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在知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中找到平衡。

教师要注意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数据隐私是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确保个人或组织的敏感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滥用、泄露或篡改。当前,有些数字技术的合法使用边界较为模糊。虽然在线协作平台有隐私保护协议,但如果平台自身技术防护不到位或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数据就可能被泄露。同时,如果高校师生和管理者群体的隐私意识淡漠和能力匮乏,会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也限制了现有隐私保护措施的执行效果和覆盖范围。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其隐私意识和能力,还要在“过度保护”与“保护不足”的两难境地中实现数据价值和隐私保护的平衡。

教师要注意避免算法偏见。避免算法偏见是让算法不因种族、性别、年龄、地域、收入等敏感属性而系统性地偏向或排斥任何一方。算法偏见并非教育领域独有的问题,而是一种全球性现象。高校教师还要警惕“大数据画像”辅助教学的形式偏向所隐匿的教育不公平和价值偏见问题。这些偏见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学术评估、课程推荐,甚至学习机会的分配等,明确引入算法公平性审计模型,是高校教师避免算法偏见、促进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的关键步骤。

教师要注意促进教学公平性。促进教学公平性是指让所有学生在“起点、过程、结果”各阶段,都能获得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同等优质教育机会和资源。人工智能系统在教学中能进行自动化评分、学生行为检测等,这增强了教学自动化和学习的可访问性,但如果高校教师过于依赖数字技术,可能会忽视实时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和反馈。同时,高校教师可利用学情分析功能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但学生受家庭环境和地域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数据分析可能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从而加剧“数字鸿沟”。尽管数字技术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工具,但它无法取代高校教师作为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满足大学生情感和认知需求这一重要角色的作用。这意味着,高校教师应在课堂内外与学生进行有道德的分享、倾听、回应和行动。

教师要注意维护学术诚信。维护学术诚信是指在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中,坚持真实、原创、公正、可追溯的原则,杜绝一切造假、抄袭、剽窃、挂名、买卖、不当引用等行为。这要求高校教师在遵守学科惯例、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基础上合法合规、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确保学术成果的原创性、杜绝虚假科研数据、禁止传播涉密信息、禁止篡改原始数据等。数字时代,公众对学术诚信问题表现出显著的关注,高校和机构等应提高学术诚信管理策略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问责制,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行为进行动态监测。虽然数字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入,引发了学术诚信违规行为规模扩大,但高校教师作为数字伦理规范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应始终秉持伦理原则进行学术实践。

构建数字伦理制度是重要保障。合理控制数字伦理风险、应对数字伦理挑战,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自律,还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和多方保障。一体化数字伦理培养培训机制、数字伦理监督机制、数字伦理评价机制、数字伦理共同体制度的构建,有助于为高校教师的数字伦理决策提供行为指引,共同激励并约束其数字伦理实践。这些制度可以通过规范、约束、引导等方式,对高校教师的数字伦理决策和行为产生调节作用,以促进高校教师在多方协同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的伦理应用和发展。因此,高校建立统一的数字伦理框架,明确培养培训、监督、评价、共同体制度之间的关系和协同机制,使多个数字伦理制度形成合力,是推动教师数字伦理实践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6版

作者:曹红丽

上一篇:体育老师当校长,学生成绩反而逆袭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指向核心素养:构建小学体育与健... 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关键能力提升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不断深...
研究生校史讲解团来了! 作为河南师范大学精神传承与文化展示的核心窗口,校史馆是记录学校发展历程、彰显办学底蕴的重要载体,更是...
2026国家公务员面试指导:无... 一、准备阶段 在进行个人陈述阶段之前,考生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可以说,准备阶段的充不充分决定了考生能...
“我的导师被抓走了!”博士生联... 一个谎言大到什么程度?骗过了所有人,几乎都快把自己给骗了!直到被抓走的那一刻,或许才大梦初醒,想起来...
一天沉迷十几个小时,有救了? “最疯狂的时候,一天玩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冯骏始终记得高中时的一个周末。午饭后,他回到房间,锁上门...
假状元评上真首席:最难唬人的领... 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
(圆创)2025-2026武汉...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
深圳初中生用收费英语APP引争... 近日,有市民通过《问政深圳》平台反映,龙岗区某初中要求学生使用一款收费APP完成英语作业,引发家长对...
违规补课?被谈话13分钟后,高... 那个原本应该休息的周日早晨,17岁的小丽却坐在了教室里。据反映,10月26日这个周日,西安市阎良区武...
66岁,不带孙子,出国留学 “人们好像把退休看作个人发展的终结,觉得你都退休了,还学什么?谁需要你?其实这是在否认个人的价值,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