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当以怎样的素质搏击时代浪潮?面对科技革命与民族复兴的双重考题,当以怎样的精神书写青春答卷?这正是 2026 年高考作文的核心叩问 —— 既是对青年成长的深切关照,更是对时代新人的殷切期许。
高考试卷的命题逻辑,向来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近年趋势来看,2026 年高考更倾向于从微观切口切入宏大主题,用辩证思维考察青年认知,让书写者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而这一切命题的底色,始终是对青年历史观、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量,引导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
“知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历史与文化永远是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如今高考语文中古诗词权重持续提升、传统文化类材料频现,不仅是对 5000 年文明的致敬,更是让青年在经典中擦亮双眼、看清现实。当我们品读《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便能理解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们的坚守 —— 是戍边支教志愿者扎根西部的奉献,是缉毒民警隐姓埋名的担当,是乡村振兴带头人扎根乡土的执着。这些新时代的青春故事,正是传统文化中 “担当精神” 的当代延续,也印证了:历史不仅滋养灵魂,更能让青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定信仰、明辨荣辱。
历史是根基,更是催化剂。我们享受着 “奋斗者” 号北极深潜、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探宇的科技便利,见证着县域高中振兴、千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时代红利,但更应清醒认识到:每一项突破都不是偶然 —— 从嫦娥六号月背取样到脑机接口技术攻关,从 “雪豹” 极地装备研发到跨学科创新融合,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接力拼搏。这份历史积淀的奋斗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的 “成长密码”,让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更能激发奋勇前行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的青年素养,既要扎根历史,更要拥抱创新。如果说 “匠人精神”“航天精神” 是文化传承的核心,那么 2025-2026 年闪耀的 “科技自立自强精神”“交叉创新精神”,便是青年必备的时代品格。当郭守敬望远镜的国产光纤突破国外垄断,当 “探索三号” 母船开创极地冰潜新模式,当青年科研团队在量子科技、工业母机等领域勇闯 “无人区”,我们看到:真正的强者,既要懂历史的 “来路”,更要明未来的 “出路”。这种 “守正创新” 的素质,正是高考作文考察的核心 —— 既要传承家国情怀,又要具备开拓视野。
读史方能立大志,明时方能成大事。对于 2026 届考生而言,读懂历史,是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青年担当” 的深层逻辑;关注当下,是把握 “科技自立自强”“基层建功” 的时代脉搏。从个人成长来看,了解历史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从国家发展来看,读懂历史能让我们明确使命 ——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无论是选择投身科技攻关,还是响应 “基层从教” 号召,或是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都是青年对历史使命的回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从百年前五四青年的 “救国图存” 到如今青年的 “强国建设”,使命虽变,精神相通。这片水土孕育的华夏文明,这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给予了我们 “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闯劲、“板凳甘坐十年冷” 的定力。2026 年的高考考场,正是青年展现这份精神的舞台 —— 用历史的厚度支撑立意,用时代的热点丰富内容,用辩证的思维展现深度。
#搜星计划自荐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