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本周三,杨浦第二批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班开班,民政部门从700余名报名者中,挑选出170名正在从事养老服务的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优先满足养老机构陪诊需求。 半天“实操”课,学员们走进杨浦区中心医院熟悉环境,模拟场景案例教学。 学员来自杨浦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及相关人员,男女比例为1:2 ,他们中有00后的年轻人。 学员们在课堂上学习急救基础知识。 此次培训做了内容调整,增加了医疗机构智能导诊及云陪诊介绍,特别是典型陪诊案例如纠纷处置案例,模拟场景案例教学等,把陪诊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操作更新到课程中。 与此同时,刚刚获得陪诊师证书的陈斌,接了她持证以来的第11单,80%是回头客。 “陪诊”并不是个新词,但专业陪诊师却是个比人工智能还要新的概念。 在社区做了8年为老服务工作,培训前的陈斌还在疑惑就差一张证吗?去年10月,经过为期5天理论和实践学习,她的感受大不一样。以前老人不舒服了,她就像一个热心人,带着他(她)跑前跑后看病;培训后,什么样的病人她会迅速准备什么样的“锦囊”,比如有高血压病史的居民她的包里备着血压计,有糖尿病的老人包里装些点心,心脏不舒服的则带上保心丸。她说,往往居民不舒服了才想到他们,这样“教科书式”的操作降低了患者在路途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独居老人预约了心脏彩超陪诊,陈斌提前1小时到养老院接她,包里备了保心丸和血压计。 出发前,阿姨反复确认要带随身物品和身体状态,陈斌耐心地配合。 避开人群,陈斌拉着阿姨靠边等电梯。 找个位置让阿姨坐着候诊,一切都在陈斌的视线里。 进入诊室,陈斌拿出陪诊卡准备记录。 在她接单的11位客户中,独居老人居多,下单烦琐填表时间长是服务对象普遍反映的问题,亟待优化。 很多家属会将自己与陪诊师做比较,陪诊过程家属可以不耐烦,陪诊师不可以有情绪,而且熟悉环境服务专业,带老人看病比家属更高效。 担心一个人检查出意外,阿姨犹豫了,直到过号她还没挪步,陈斌蹲着不断安抚。在逐渐信任中,老人把手中的两个包放心地交给了陈斌。 擦眼泪、喝水、上厕所,陈斌满足了老人的所有需求,她开始慢慢平静下来。 回到诊室,陈斌把问诊情况记录在陪诊卡上。 尽管费用问题是老年人接纳陪诊服务的一大障碍,但一旦使用,他们更关注服务的持续优化。陈斌觉得,陪诊师需要定期接受业务培训,了解各家医院的特色服务和亮点,提升专业价值。她更希望这个行业被认可,有职业规划和晋升机制。 排队配药,陈斌一边嘱咐一边把服药剂量和时间写在药盒上。 有数据表明,目前上海陪诊师缺口达12万人,而全国范围内对陪诊师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今年2月,上海刚刚发布《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通过半年试点,将找出老年陪诊服务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陪诊服务内容、服务监管以及收费标准等,让陪诊师这个新职业,更专业、更规范。 不接单时,持证陪诊师要到医院熟悉环境,一个楼层有多少饮水机,厕所方位、电梯位置等细节都要准确知晓及时更新。 陈斌说,老人们信任你就会依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