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杭州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音乐考研直通车 |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中西音乐史真题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杭师大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2025年【杭师大728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八音分类法
八音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一种分类方式。它起源于西周时期,将乐器依据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 类如钟,多为青铜铸造,声音清脆悠扬,常用于庄重场合;“石” 以磬为代表,敲击发声,音色清越;“丝” 涵盖琴、瑟等,靠弦振动发声,音色柔美;“竹” 有笛、箫,音色空灵;“匏” 指笙、竽,利用簧片振动发声;“土” 如埙,古朴醇厚;“革” 像鼓,靠皮革振动,气势磅礴;“木” 类乐器较少,如柷、敔,起起止音乐作用。八音分类法体现古代对乐器材质、性能的深刻认知,影响深远。
2.《荀子·成相篇》
《荀子・成相篇》是荀子所著的重要篇章。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说唱形式,名为 “成相”,这是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韵文样式。内容上,多以历史故事、政治主张为题材,荀子借此表达治国理政的思想,如倡导礼义、反对奸佞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从文学角度看,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为后世研究古代说唱文学提供了早期范例,也展现了先秦时期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元,对古代文学发展意义重大。
3.罗西尼花腔
罗西尼花腔是指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作品中极具特色的声乐技巧表现形式。在他的歌剧创作里,常为女高音角色设计高难度花腔唱段。其特点为旋律灵动跳跃,音程跨度大,演唱者需快速而精准地在高音区转换音符,展现出华丽绚烂的声乐效果,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咏叹调。这种花腔不仅要求歌手具备卓越的发声技巧,能轻松驾驭高音与装饰音,还需用声音塑造角色性格、传递情感,是罗西尼歌剧魅力的重要彰显,对后世声乐发展影响深远。
4.众赞歌
众赞歌是德国宗教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起源于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起初是为了让信徒能在礼拜仪式中共同歌唱。其歌词多取自《圣经》,用德语撰写,通俗易懂,使普通民众更易理解宗教内涵。在音乐风格上,旋律简洁质朴,音域适中,节拍规整,便于大众传唱。它既可以合唱,也可供个人独唱,不同的演绎方式能营造出庄重肃穆或温馨虔诚的氛围。众赞歌推动了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如巴赫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德国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器乐体裁。它通常由一个小型的独奏乐器组(如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等)与一个较大规模的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组负责呈现华丽且技巧性高的旋律段落,与乐队形成对比又相互呼应。在结构上,一般有快 - 慢 - 快的乐章布局,各乐章风格各异,快乐章活力奔放,慢乐章抒情柔美。其典型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四季》,大协奏曲通过不同乐器组的音色交织,营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展现出巴洛克音乐的宏伟华丽,对后世协奏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简述题
1.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四大声腔指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它们各具特色,流传区域广泛。 昆腔源于江苏昆山,盛行于明清,流传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江南。其艺术特征为曲调细腻婉转,行腔优美,有 “水磨腔” 之称,演唱注重吐字、发声、运气等技巧,伴奏乐器以笛、箫、笙、琵琶等为主,表演典雅细腻,剧目如《牡丹亭》极具文学性。高腔源自江西弋阳,流行于南方诸省。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等打击乐器烘托气氛,风格粗犷豪放,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像川剧高腔《思凡》,凭借帮腔和演员的高腔演唱震撼人心。
梆子腔起于陕西、山西一带,广泛流传于北方。其唱腔高亢硬朗,以硬木梆子击节,节奏明快,板腔体结构,有多种板式,如秦腔,充分展现西北人民的豪爽性格。 皮黄腔以湖北、安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它融合西皮、二黄两种腔调,西皮明朗流畅,二黄深沉浑厚,伴奏乐器有京胡等,表演大气磅礴,剧目丰富,如《霸王别姬》闻名遐迩。
2.简述西周的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主要是 “大司乐”。 大司乐作为当时最高的音乐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特点。其一,它具有官方权威性,由朝廷直接设立与掌控,负责全国的音乐教育事务,目的在于培养为宫廷服务的专业音乐人才,以满足祭祀、宴饮等各类宫廷仪式对音乐的需求。其二,教育体系完备,涵盖了乐德、乐语、乐舞等多方面教学内容。乐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导其遵循礼仪规范;乐语聚焦于诗歌的诵、唱等表达技巧,强化语言与音乐的融合;乐舞则包含了如《六代舞》等大型宫廷舞蹈的学习,要求舞者熟练掌握动作、节奏,兼具艺术美感与仪式庄重感。其三,学生来源广泛,既有贵族子弟,凭借世袭特权入学,也有从民间选拔出的优秀人才,为音乐教育注入多元活力,促进了西周音乐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3.简述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质。
贝多芬的交响曲具有诸多鲜明的创作特质。 从情感表达上看,其作品饱含强烈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如《第三交响曲 “英雄”》,本是为拿破仑而作,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愤而改题,展现出对英雄主义的追求与对专制的批判,充满激情与力量,让听众深切感受到那个变革时代的风云激荡。在音乐结构方面,贝多芬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他拓展了交响曲的篇幅与复杂度,像《第五交响曲 “命运”》开篇著名的 “命运敲门声” 动机贯穿全曲,通过巧妙的发展、变化,构建起宏大且严密的音乐架构,各乐章之间逻辑紧密,层层递进。演奏技巧上,为乐器演奏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充分挖掘乐器性能,高音区、低音区频繁切换,复杂的节奏型、华丽的装饰音,让弦乐、管乐等各显神通,如《第九交响曲 “合唱”》中加入合唱,使声乐与器乐完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推动了交响曲体裁的发展,为后世音乐创作树立了不朽标杆。
4.简述14世纪新艺术音乐时期的风格特征。
14 世纪新艺术音乐时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 在节奏运用上有重大革新,打破了以往刻板的节奏模式,引入等节奏技术,即通过一个固定的节奏型与不断变化的旋律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节奏效果,让音乐的律动更为灵动。例如在一些经文歌创作中,这种节奏手法使作品充满活力与变化。旋律方面,相较于之前时期更加自由流畅,音域有所拓宽,旋律线条起伏增大,不再局限于狭窄的音程范围,能够细腻地表达情感。同时,作曲家开始注重旋律的装饰性,运用大量的颤音、回音等装饰音,增添了旋律的华丽感。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更为紧密,世俗内容大量涌入宗教音乐,许多作品采用当地语言而非仅拉丁语,使听众更易理解,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在和声上,开始探索新的和弦组合与连接方式,初步构建起多声部音乐的和声体系,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了音乐从 “旧艺术” 向新时代迈进。
(点击试听↑↑↑)
论述题
1.什么是新歌剧?论述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新歌剧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白毛女》是新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剧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社会影响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阶级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新社会的光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戏曲和说唱等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同时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作曲家们通过音乐来具体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使其性格化、戏剧化。例如,喜儿的主题音调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基础,表现了她的纯真和悲惨命运;杨白劳的主题音调则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为基础,突出了他的勤劳和善良。
广泛吸收民间音调:《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大量采用了民间音调,如河北民歌、山西民歌等,这些音调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借鉴戏曲音乐:作曲家们有意识地借鉴吸收了戏曲音乐的素材与手法,如板腔体、曲牌体等,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感染力。《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喜儿和杨白劳。
社会影响:该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新社会的光明,弘扬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理想,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创作的典范。
社会教育作用:《白毛女》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故事情节,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激发他们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艺术创新意义:《白毛女》的成功创作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白毛女》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2.结合19世纪时代特征,论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品及其贡献,并谈谈”世纪末思潮“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影响。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手法及代表作品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其创作手法具有以下特点:
交响诗:施特劳斯以交响诗创作闻名,他的交响诗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叙事性,代表作包括《死与净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唐吉诃德》等。
歌剧创作:他在晚年将创作重心转向歌剧,代表作品包括《莎乐美》、《玫瑰骑士》等。
管弦乐编配:他不断突破传统的形式与编配手法,为大提琴等乐器声部提供了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技法。
哲理性与叙事性:施特劳斯的作品常常包含深刻的哲理性和叙事性,尤其是在交响诗创作中,他通过音乐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故事。
代表作品交响诗《唐璜》《死与净化》《提尔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吉诃德》;歌剧《莎乐美》《玫瑰骑士》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贡献
音乐表现的深化:施特劳斯通过交响诗和歌剧创作,不仅拓展了音乐表现的深度和广度,还在音乐中融入了哲理性和叙事性,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管弦乐技法的发展:他在管弦乐编配上进行了大量创新,特别是在大提琴声部的编配上,施特劳斯的技法为乐队演奏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素材。
歌剧艺术的推动: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还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使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世纪末思潮”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影响
“世纪末思潮”是指19世纪末期欧洲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和文化现象,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以及对艺术和美的极度追求。施特劳斯的创作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
哲理性思考:施特劳斯在作品中常常探讨生命、死亡、超越等哲学主题,这与“世纪末思潮”中的哲理性思考一脉相承。在“世纪末思潮”影响下,施特劳斯的音乐表现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交响诗和歌剧作品中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这种风格在他的代表作《莎乐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传统的反叛:施特劳斯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反叛和超越,这也是“世纪末思潮”的重要特征之一。他通过创新的编配手法和复杂的乐队技法,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创了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施特劳斯的音乐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结晶,更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