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一谈成绩孩子就“炸毛”,每次沟通的结果都不理想,甚至一开始原本想激励孩子,最终却变成了“引发矛盾”,导致孩子更加抗拒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家长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不让成绩成为家庭的“情感炸弹”?看心理老师为您支招——
【心问题】
老师您好!我家小孩现在是一名中学生,平时在家里和我们的关系还可以,但一聊学习就容易“踩雷”。尤其是考完考试后,我只要一问成绩,他脸就会垮下来,再多说几句他就要发脾气,有时候还跟我们吵。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们从老师那里知道他考得好,我们就表扬他,但他也没什么反应。我们其实也不是要批评他,就想要关心他的学习状态。学期就要结束了,到底怎样才能好好地和孩子聊聊成绩呢?
【心分析】
孩子考完不想聊成绩就像我们大人不喜欢被问收入,这并不奇怪。这种对聊成绩的阻抗心理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被尊重的需要
在青春期,随着生理逐渐成熟,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望被当做大人一样被尊重和对待。而聊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作“他人对我能力的评价”。当家长以高高在上的语气跟孩子聊成绩,一味地从自己角度对孩子成绩做出评价,不让孩子发声时,孩子感觉到不被尊重和理解,自然会觉得不舒服。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由于青春期阶段自我认知发展还不完善,许多孩子对自己的期许会高于实际,导致对成绩不满意。比如在摸底考试后的一次调研中,老师问“哪些同学觉得自己没考好”时,绝大部分同学举了手,甚至包括班级第一名!这说明在成绩面前,大部分孩子的预期分数高于实际,这容易造成孩子在谈论成绩产生挫败感和羞耻感。
3.情感支持的需要
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爱,但爱的表达方式并不共通。从父母的角度而言,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便提供及时的帮助是爱的体现。但很多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指导,还有情感上的支持。在父母和孩子表达中,往往只顾着分析成绩(外在事实)而很少去关心孩子对成绩的理解、情绪(内在感受),当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被看见和满足时,就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有的孩子会委屈地说“爸妈只关心学习”。
【心建议】
1.如果孩子反抗谈成绩,就先暂时不谈。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时,不妨先搁置下来,孩子在情绪不佳时去谈成绩必然是效果不好的,家长和孩子谈成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不是要去引发冲突和矛盾,先给孩子平复情绪的时间。比如,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看到你情绪不好,看起来你想要自己先调整下。咱们先吃饭,等你觉得调整好了再和爸妈聊聊吧!”
2.尽量淡化分数,用刻度化的方式来谈成绩。
学生的分数有起有伏是正常的,如果把分数定为目标就容易让孩子有强烈的焦虑感。家长可以尝试使用“刻度化技术”来谈。比如,“如果用1~10分来评价这次考试的满意度,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10分代表非常满意,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呀?”“下次咱们的目标是几分满意呢?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更满意一点呀?”用刻度化的方式把目标、感受、想法等抽象的概念量化,这样的交流更能够取得孩子的合作。
3.如果谈成绩,不要只谈成绩。
心理学家萨提亚有一个有意思的隐喻,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冰山,只有我们的行为在水面上被他人所看见,而更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水面下,不为人所知。这些隐秘的部分包括我们的感受、想法、期待、渴望、对自我的认知等,要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关心和想要帮助的心情(这才是家长要谈成绩的目的),家长需要更准确地表达自己。
所以当家长和孩子谈成绩的时候,不仅要谈事实——孩子的成绩,更要谈感受、期待和想法。例如“你给我讲你的成绩(事实),我觉得感动和有点担忧(感受),谢谢你信任我,愿意跟我充分地表达。同时我也会担心你现在的状态(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咱们能花十分钟一起讨论下,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更好一点(期待)。”通过这样的表达,让孩子接收到父母的真诚和关心。但家长的期待表达得越清晰、具体,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就越深入!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介绍:
长沙市东雅中学教师 文国香
总编辑丨曹 攀
校 对丨 邓 琼
编 辑丨小 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