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主要涵盖了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帮助二年级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思维,提升运算能力和对几何图形等概念的理解。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知识堂”回复:“电子课本”
新人教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 内容板块介绍
- 数据收集整理
-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例如,通过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数据,像画 “正” 字的方法来统计人数,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如 “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哪种活动最受欢迎?”,为后续的统计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 表内除法(一)和(二)
- 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乘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除法。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例如,把 12 个苹果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几个,用除法算式 12÷3 = 4 来表示。表内除法(二)则侧重于让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用 7 - 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 图形的运动(一)
- 带领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蝴蝶、蜻蜓等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即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对于平移和旋转,学生可以观察电梯的上下移动(平移)和风车的转动(旋转),从而理解这两种图形运动方式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混合运算
-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如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通过实际的算式计算,如 4 + 5×3,让学生明白运算顺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 有余数的除法
- 学生开始接触有余数的除法概念。例如,把 9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 2 个,还剩 1 个,算式是 9÷4 = 2……1,其中 “1” 就是余数。教材让学生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并且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分组、装袋等问题。
- 万以内数的认识
- 是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学生从认识千以内的数扩展到万以内的数。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计数器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大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如 3256 读作三千二百五十六,掌握数的组成,3256 是由 3 个千、2 个百、5 个十和 6 个一组成的。同时,还会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如比较 3256 和 3249 的大小,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如 3256≈3300(精确到百位)。
- 教材编排特点
- 结合生活实际
-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数据收集整理部分,统计的是学生身边的课外活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会出现生活中的商品价格等。这样的编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
- 从表内除法的学习,先理解平均分,再学习用口诀求商,到有余数的除法,再到混合运算,知识是逐步递进的。这种编排方式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降低学习难度。
-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教材中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剪轴对称图形,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通过拨计数器来理解数的组成。同时,还会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如在数据收集整理中,小组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认识图形的运动方式,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计算教学中,通过练习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例如,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