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男孩子要怎么和父亲好好沟通;如何看待父母“你不要比吃比穿,就比学习”的想法;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近日,一项跨越十年(2014-2024)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网民对与父母关系的认知从更强烈的情感情绪表达向更理性的洞察思考转变。“情绪冲突”型提问下降29%,观点冲突型提问上升57%。青年网民更加理解代际关系背后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期待通过网络提问找到解决问题、调和关系的方法。
这项聚焦“青年网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红书、Soul App等平台的数据,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情感需求、代际观念、婚姻观念、消费观念、对外态度等指标,探索青年网民认知变迁趋势。
报告显示,青年网民对父母的情感态度正在经历从较为情绪化向更加理性化的转变。这一变化折射青年网民更加理解父母关系背后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期待通过在网络平台提问找到解决问题、调和关系的方法。如提问“男孩子要怎么和父亲好好沟通?”“长大后明明更懂事了,但和父母的争吵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等等。
报告认为,十余年来,青年网民对与父母关系的认知,从更强烈的情感情绪表达向更理性的深度洞察思考转变。
2013年到2018年期间,青年网民在知乎平台上关于父母关系的提问更注重情感体验的直接表达。从每年关注数量最高的提问来看,这一时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上。比如,“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忽然心寒?”“有一个特别酷的妈妈是种怎样的体验?”“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2019年至2024年,青年网民在父母关系提问中展现出更深入的理性思考。从每年关注量最高的提问看,提问更多涉及对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差异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洞察与思考。比如,如何看待父母“你不要比吃比穿,就比学习”的想法,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为什么大人都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等等。
通过比较两个时期提问中体现的“亲子冲突类型”,发现情绪化冲突的比例有所减少。报告显示,“情绪冲突”的比例从17.6%降至12.5%,而“观点冲突”的比例从7.2%增至11.3%。青年网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开始更关注实质性议题,而非单纯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