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没有经历博士后阶段的人眼中,博士后似乎是求职的 “利器”,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光环效应
学位层次认知偏差
-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学历越高,在就业市场就越占据优势。博士后作为在博士之后的研究阶段,被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经历。没做过博士后的人往往简单地认为,学历就像层层递进的阶梯,博士后这个更高的 “台阶” 必然能够打开更多工作机会的大门。例如,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招聘信息中,有时会对博士后经历有所提及,这使得外界认为博士后在学术求职领域是一种 “高级通行证”。
社会期望的影响
- 社会对于高学历者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常常将学历与能力划等号。博士后在学历层次上处于顶端位置,容易让人们产生他们在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更胜一筹的印象。这种社会期望的氛围使得没做博士后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博士后在求职时会更受青睐,毕竟在很多人眼中,高学历代表着能够解决更复杂的工作任务,能为单位带来更高的价值。

二、对科研深度的误解
科研能力的片面理解
- 没有博士后经历的人可能会认为,博士后阶段意味着更深入的科研,而深入的科研能力在工作中是极具价值的。他们觉得博士后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科研经验,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例如,在科技企业的研发岗位,非博士后可能会想象博士后能够凭借其深厚的研究背景,迅速开发出创新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在求职中脱颖而出。
学术成果的吸引力
- 博士后通常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开展研究,从而积累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如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利等。在旁人看来,这些成果就是他们求职的有力资本。例如,在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没做博士后的人会认为那些拥有众多学术成果的博士后在求职时会被企业优先考虑,因为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技术和知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信息不对称
对就业市场真实情况的模糊认知
- 没有深入接触博士后就业市场的人,获取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他们可能只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博士后进入知名高校任教或者在大型科研机构担任高级职位,却没有了解到整个就业市场的全貌。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高估了博士后在就业中的优势,认为只要有博士后经历,就能够轻松找到理想的工作。
缺乏对博士后职业发展困境的了解
- 很多人不知道博士后在求职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可能过于狭窄,导致与一些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匹配;或者博士后在学术研究环境中待的时间过长,缺乏一些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经验。没做博士后的人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所以才会误以为博士后在就业市场上是一帆风顺的。
总之,没做博士后的人对博士后就业情况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一些表面现象、社会观念和信息缺失而形成的。实际上,博士后在求职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能够轻松获得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