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要想说话有深度、有思想,就得读很多书、走很多路,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关键在于会不会思考。
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回来写读后感,有的人能写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好几千字,而有的人却半天憋不出几句话。同样是恋爱结婚,有的人结了两三年婚,就能把婚姻经营得有声有色,把婚姻的规律摸得门儿清;可有的人结了两三次婚,还是对婚姻一知半解,张口闭口就是骂男人渣、骂女人婊。在一个单位里,大家一起学习讲话、政策,天天看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有的人就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侃侃而谈,见解深刻;而有的人就只会背书、背文件,说些不痛不痒的空话。
读书、经历、看新闻、刷抖音,这些都像是在往肚子里塞东西,但最后这些输入的东西是变成脂肪、肌肉,还是变成“翔”,全看个人的“消化系统”和“运动”能力。如果以为读几本书、天天刷个APP、看看时事、背背文件,面试时就能有话讲,那纯粹是扯淡!这根本不是有话讲,而是有书背。
我们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感受到的东西已经非常丰富了。想要有话说,关键是要对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我们在面试、和领导聊天、和朋友吹牛的时候,才能说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像机器一样重复别人的观点。
有人会说,公务员面试那么高大上,自己从来没接触过那些高大上的精神和文件,也没有体制内的经历和经验,没有思考的素材和基础。这完全是误解!那些高大上的讲话和精神,其实都体现在我们身边的细节和事实里。比如“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概念,大多数人可能不太清楚具体定义,但都知道它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可以用你老家城里一条河从脏变清的例子来理解。
以前大家日子不好过,主要任务是搞生产、求生活,河里全是污水,也没人当回事。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是主要矛盾,环境保护是次要矛盾。现在日子好过了,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高了,吃要吃原生态的,空气要干净,环境要美。这就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这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联系自己家乡一条河的变化以及老百姓需求的变化,思考出来的内容。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其实很多人也不知道。公务员面试考官也不是要你像小学生一样背诵定义,而是看你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高大上的讲话、政策,以及人类社会中最具哲理的道理和规律。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深入思考的习惯,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当你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所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后,如果面试题正好碰上你思考的领域,那不就正好可以大展身手了吗?
比如,你是学法律的,最近看了很多新闻,发现有些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贯彻执行。经过思考,你认识到这是因为一些法律是超前的,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需要和现实中的文化等因素妥协。如果面试题问到:法律规定不得买卖婚姻,严禁高额彩礼,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你怎么看?你平时的思考不就正好用上了吗?
不过,面试题涉及的领域那么多,而我们的思考毕竟是有限的。遇到平时没思考过、没形成固有思想的面试题,该怎么办呢?这就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像做菜的方法一样,炒白菜有固定步骤,掌握了这些步骤,炒其他青菜也能大致照着做。思考问题也有类似的思维方法。
比如有一种“拷问人心”的方法,就是对一个现象、一个问题,问问当事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找到本质和关键答案。比如一个小学生拾金不昧,失主送他1000块钱习题册,网友却调侃这是恩将仇报。我们平时可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可以用“拷问人心”的方法。如果我是失主,为什么要送习题册呢?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习题册能提升他的成绩,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礼物。这样就能得出一个观点: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甚至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个观点还可以用来分析西方国家以维护自身价值观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
其实这样的思维方法还有很多,我们高中和大学都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和发展、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特殊性与普遍性等等,都是很好的思维方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输入已经够多了,看书只能增加输入,而决定输出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否有思考所见所闻的习惯,能否形成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