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曾世英先生是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名学的开拓者。1930年,曾世英开始具体负责编纂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及其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两图俗称“《申报》地图”。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的地图,仍是依据清乾隆《内府一统與图》为蓝本修编成的,资料旧,精度低。
曾世英对各省测量局和水利机关绘制的7700多幅实测地图,以及出自俄、英、日、德等国的1500多幅中国各地实测地图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鉴定,用最新成果消除各图本的错误,再进行套合对比,作为编制44幅普通地图的依据。他上溯清初旧书,博考近时游记,征引最新材料,获得了1000多个天文测定的经纬点,在详细考证之后,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方位纠正。“《申报》地图”里地理位置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申报》地图”的主要成就之一。此外,根据《中华民国新地图》底图,经过认真细致的量算,得出了当时全国和各省准确的面积统计数字,纠正了以往各种地图对全国和各省面积统计数字的混乱问题。
“《申报》地图”还创立了地图集总体结构的新体例,地文与人文分版。此外,增加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总图,还在图后编附了地名索引,开创了国内地图编附索引的先例。“《申报》地图”采用等高线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势高低,淘汰了用笔架式、毛毛虫式等符号示意性画法表示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的陈旧方法,形成了我国地形划分为三大台阶的概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地势起伏特征,提高了读者对中国地形的正确认识。“《申报》地图”的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教育界的赞赏,被称之为“中国地图学界一部空前未有的巨著”“国内地图革新之第一声”、“可与世界最进步之地图并列而无愧色”。当前学术界也已公认“《申报》地图”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运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现代化地图集。国内外有40多种版本的中国地图以“《申报》地图”为蓝本或受其影响。由此可见“《申报》地图”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曾世英继续从事地图事业,在地图编绘工作中,他发现我国已出版的地图中,地名问题很大。一些地图中汉语地名写错,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常出现一名多译和同词异译等现象,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也有损国家的尊严。地图的质量好坏,地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于是曾世英开始转向地名研究。他倾注数十年心血,对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和具体实践,从多方面论证了以此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化的国际标准是历史的必然。为联合国最终通过我国自己的地名罗马化方案,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他对残留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图上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外来地名进行了清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曾世英对地名学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进了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地图》编辑室《创地图学伟业开地名学先河————现代地图制图学家、地名学家曾世英》)
材料二:
版图在中国最早指户籍和地图,后代指国家领土和疆域。国家版图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可表现为图、文、声、像等形式,地图是最常用、最直观、最主要的表示形式。国家版图不仅在地图上呈现了一国的领土主权范围,更深刻影响着国民对本国领土意识的认知与认同。这种独特地位决定了地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格的法定性和严密的科学性,一旦“三严”性失守,将难保版图完整与正确,而会滑向“问题地图”。
“问题地图”主要指存在危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利益等严重问题的地图,通常可分三类:一是国家版图类;二是敏感涉密类;三是其他违规类。这三类既可单现,亦可共现。版图问题在已发现的“问题地图”中占比最高,且泛滥于地图市场,所以版图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从全局上把握版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响应了我国面临的新安全形势,体现了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演变规律,打破了国家安全传统认知局限,突出人民本位,呈现多领域综合互动的大安全格局,是一种以非传统、总体、高级为特色的新安全观。它包含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版图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重要组成,事关多类安全。中国国民长期在国家版图意识上较淡薄,这是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内部根源。国民国家版图意识的形成、延续与深化,只有通过长期、广泛、系统的宣传教育才能实现,但版图教育仍处教育体系边缘,且多流于形式,致使国民对中国版图多很模糊,缺乏对“问题地图”的基本辨别力。西方国家在地图绘制上拥有主导话语优势,这是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国际话语生态。西方制图技术形成对软件、底图等的多重垄断,很多国家在地理信息服务上都难自给开发,多依赖西方现成技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的ArcGIS平台在全球拥有极高市场份额,其软件底图的中国版图有误,影响了全球用户对华认知。随着地理信息市场日渐繁荣,我国现有地图审核无法适应不断增长的地图应用消费需求,此供需矛盾是造成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结构性困境。我国地图审核正趋向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但当前审图仍面临流程繁、技术弱、成本高等问题,难满足全天候、大批量、多样化审图需求,制约了对“问题地图”的截堵。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各成因密切关联并互为条件,这启示国家版图安全治理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予以统筹。
(摘编自何光强、刘云刚《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国家版图安全及其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报》地图”这部现代化地图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影响广泛深远,受到国内外地学界和教育界的赞赏,获誉颇多。
B.版图现指国家领土和疆域,版图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其的治理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孤立而为。
C.地图呈现了一国的领土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格的法定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示形式。
D.较之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含的要素、涉及的领域完全不同,而且对版图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根据《中华民国新地图》底图对全国和各省的面积进行准确统计,就无法对以往各种地图中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方位进行纠正。
B.地图中的地名一旦译写不规范,带有殖民色彩,不仅会影响地图的质量,给读者带来不便,更会对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造成损害。
C.由于版图类“问题地图”既可单现,也可与另两类共现,所以版图问题在已发现的“问题地图”中占比最高,版图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D.只有安全观具有了非传统、总体、高级的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打破国家安全传统认知局限,呈现多领域综合互动的大安全格局。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高度来评价曾世英对一些外来地名的清理工作,突出清理工作的艰巨。
B.材料一紧扣选文的主标题,主要叙写了曾世英学术经历中的两件大事,叙写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C.材料二第2段先对“问题地图”进行阐释、分类,接着指出版图问题的严重性,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D.材料二在点明版图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的关系后,再分析“问题地图”泛滥的原因,能引发读者关注。
4.曾世英参加“《申报》地图”的编绘经历对科研工作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有什么启示?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我国应如何展开治理以维护国家版图安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果子角乾
黑暗与寒冷把冬夜凝成块不透明的固体。多云的天空,能约浮荡着一道灰黄风圈,在天心摆来摆去,若在搜寻着适当的受害者。
孙家餠兀自倚坐在校园小土坡上一株蓊郁苍苍的伞形老松下,用大氅领把脖颈厚厚包起,手塞到衣袋里,摆弄着一把圆滚冰凉的柔子。他重重咬了咬下唇,用力捏碎刚溜出大指缝的一颗柔子。
那声音,那破碎,使得他畅意了。他几乎笑出声来。嘎吧,嘎吧,溜出一颗捏碎一颗。他掏出手来,指肚上有些刺痛。果实原来还有硬壳。
去年这时候,还有只绵软的手把热栗子喂进他的嘴里。
那时他多幸福呵。栗子躲是金黄色的,他每一个日子也染上同样灿烂颜色。他是当地警察暑长的三少爷,拉得一手好提琴,在冰场上是“外曲线”的高手。如今,栗子凉了,冰场除了少数来自椰林岛的华侨外,也没人照顾了。最可气的是那些小子们把宿舍用红绿纸糊满,说什么“禁止娱乐”!
他要“自由”,偏拉那个。《小夜曲》他还拉不到一节,门砰砰响了。进来的是那个臭股长,和……唉,和他的萮。换上了蓝布褂、戴上了“纠察员”臂章的她,已变成了另外一种人。
“家麒,你不能拉!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你还……”
他不堪再想下去了。冒着冷风,他跨过了石桥。他笔直扑奔那人影幢幢的灯光。
楼门口这时贴出更多的标语了。红红绿绿的,什么“准时出发”,“整队回校”,他没心读那文字,只感到一种颜色和气势的威胁。
“喂,开门。开开门!”
“你找谁?这里正在办公。”
门开了一道缝,见并非职员,又砰地关上了。
他对那扇门发气。他明明看见一个女人的影子,仿佛伏在桌上。那一定是她。一定的。他们在里面干么呢?鬼鬼祟祟,喝!砰砰砰,他死命地捶。
门这次豁然开了。灯光下抬起了几张脸:悲愤,紧张,兴奋,坚决是他们的神情。
已经在益惭着的女生,这时明白得自己出面来制止了。她把油墨辊子托给身旁的同工,红着验小声说“就来”,便低了头,默默地走出门了。
女生背了双手,挺直身子,眼朝着另一个方向说:“我们明天早晨要游行。我要去筹备。你止,我求你啦。”
“不能,菁,你不能去游行。今天爸爸来电话了,嘱咐我明天千万出不得门。他们什么都预备好了:水龙,刺刀,哼,还有机关枪呢。你们这群一共有多少!”他由口袋里掏出手来比方,无意中带出一把破裂的栗子。“瞧,他们早晚都得像这个,给捏个粉碎。爸爸有权柄不准我去,我有权柄不准你去。咱……”
他话还没说完,女生气得已经有些发抖了。她死命地挣扎,摆脱了被抓住的手臂。
“撒开我!你有什么权柄。去,告诉你爸爸,把刺刀磨亮点……”
随了黎明,黑黑天心那道风圈渐渐显得朦胧了。寒峭的风如一把铁铲向着大地削来,它削落了枯树枝上的残叶,削破了茅舍稀松的屋顶,也削着街头乞丐生了疮的胳膊。万物都为那残暴的风慑服住,寒风正愁没的可削时,街上发见一簇整队的群众。
风卷着一群不安于现状的青年在街上呐喊,北风如条狡猾的蛇,冰凉地朝那些张着的嘴里钻。填满了盛着愤怒的肺,填满了空空的肚皮。喜鹊躲在巢里,街上不见菜贩的足迹,他们还是扯了嗓子喊,小纸旗摇得哗啦啦像闹水。
迎面,旋风成为自然的烟幕,幕里隐着穿黑衣的弹压者,举着闪亮闪亮的大刀;牛皮鞘,红绸稳,天天操演着的冲锋包围阵势,到今天全用上了。寒风削砍着万物,弹压者也那么无慈地砍削着同类。杀,杀,半条鼻梁,一泡血,想流进电车沟儿,北风不答应,即刻冻成冰块。冲,冲,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署长有命令,谁个不听命令,饭碗砸破。
衣裳扯碎。旗面刮掉,不碍事,还有旗杆。旗杆下面跳动着一颗心,气愤愤,鲜淋淋。喊,喊,嘎嘶的喉咙,冻麻了的手。不成,不成,汉奸勾当不赞成!得在自己地面上作主人,活得有味儿,奴隶不当!倒下一个,去搀,背上也挨一刀。烟火,不,空中银花,好个奇观!喊吧,水向肚里灌。脖子里也发现了什么,冰凉,湿渌渌,眉毛上冻起冰山。高处还飞着砖头。脑袋平地突起一个包。还是冲——
沥青马路,平滑,讲究,文明,在昏暗的街灯下,成了血腥的战场。一架架帆布担架,穿梭着未去。戴白帽的护士掉了颗同情的眼泪。疲倦的战士,满身血迹的战士,躺下吧。北风息了。城门关了。弹压者吹起悠长的胜利归队号奏凯回营。
医院过道里一阵骚动。一个年近五十的戎装军人,长统皮靴发出橐粂的声音,一路随走随向身边一个西服青年抱怨着。
病房的门开了。洁白的床单一端露出一张厚厚缠了绷带的脸,胸脯上放着一张慰问者的签名单。
西服青年多情地凑近床畔。他想去摸摸她的手。像预感着什么羞辱,那手缩进被里去了。青年满心不知是忏悔还是怜惜,侧过身来,似是双方介绍,低声说:“莠,爸爸也未了。”
突然,她翻过身来了。她疲惫的眼睛还放射着愤怒的火。她的嗓子劈了,嘎了,没力气了。她哑哑地但嘴部动作明明是非常坚决地说:“走开,你捏碎了我,得叫我养息。我好了还要去干。你走你的路吧,这不是你呆的地方!”
为纪念一二九抗日先驱而作。
1935年除夕,天津。
(有删改)
文本二: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不透明的固体”形容冬夜,想象独特,渲染了凝重压抑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全文悲痛沉郁的感情基调。
B.校园内红红绿绿的标语,既提示了小说的故事背景,也以鲜艳的颜色烘托出学生关心国事、积极抗日的炽热情怀。
C.小说分别以弹压者与学生的口吻描述冲突场景,既真切地表现了对抗的激烈,也能深刻揭示出二者矛盾的不可调和。
D.小说善于通过句式变化来调节行文节奏,如写游行时大量运用独词句,就加快了叙事节奏,并推动情节快速发展。
7.关于文本一结尾写医院探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孙家麒父亲的描写,采用了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的技巧,笔墨虽少却颇为传神。
B.“慰问者的签名单”与前文的“人影幢幢的灯光”一样,都含蓄表现了人们的抗日热情。
C.由“不知是忏悔还是怜惜”一句可看出,孙家麒还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只是尚未觉醒。
D.以医院探视为结尾,能集中表现特定场景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及其冲突,增强小说的张力。
8.文本一多次出现的“栗子”;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学生游行受害,二者表达方式不同,而艺术效果相似。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桓公曰:“愿闻五害之说。”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早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桓公曰:“请问备五害之道?”管子对曰:“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史常以朔日始出阅具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州大夫将之,唯毋后时。故常以毋事具器,毋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桓公曰:“当何时作之?”管子曰:“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夏三月,不利作土功之事,放农焉。当秋三月,利以疾作收敛毋留。当冬三月,利以虚牢狱,实𢈈仓。四时以得,四害皆服。”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管仲对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春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夏有大露,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君令五官之吏,与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有下虫伤禾稼。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也。”桓公曰:“作土功,有时则为之,非其时而败,将何以待之?”管仲对曰:“终岁以毋败为故,此谓备之常时,祸何从来?”桓公曰:“善。”
(节选自《管子·度地》)
文本二:
古先圣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务农。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料师旅,以妨农也。凡稼,蚤者先时,暮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灾。迨时而作,过时而止,老弱之力可使尽起。庶谷尽宜,从而食之,使人四卫变强,身无苛殃。是以兴王务农。王不务农,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哉!
(节选自《亢仓子·农道第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常以朔日始出阅具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B.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常以朔日始/出阅具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C.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常以朔日始出阅具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D.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常以朔日始/出阅具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指积蓄、充满,与《种树郭橐驼传》“且硕茂,早实以蕃”中的“实”含义不同。
B.“将何以待之”,与《苏武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中的“何以”用法相同。
C.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含义相同。
D.“是以兴王务农”,与《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中的“是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管子认为防汛救灾要有未雨绸缪、常备不懈的忧患意识,要始终保有对自然的敬畏,把防备作为日常事务,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灾害发生。
B.管子认为不合时宜的土木兴建会影响农事活动,也容易扰乱自然环境:亢仓子指出不要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要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C.管子和亢仓子都关注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指出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庄稼稳定生长的前提,气候失调会增加庄稼病虫害发生几率。
D.管子和亢仓子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管子提出人要谨慎应对灾害,主动避险;亢仓子指出耕作顺应自然规律有助于人力的充分利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常以毋事具器,毋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
(2)王不务农,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哉!
14.关于如何预防疾病,我们从两个文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4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燕甲戌进士归自都城①
魏了翁
古说士夫郡,犹欠殿头魁②。记曾分付公等,行矣勉之哉。世事弈棋无定,甲子循还复尔,不免且低回。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试与公,同握手,上春台③。繁红丽紫何限,转首便尘埃。欲识化工定处,须向报秋时节,未用较先开。休道屋犹矮④,卿相个中来。
[注]①本词作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是年为农历甲戌年。②殿头魁:殿试中的首魁。③春台:泛指游玩的胜处。④屋犹矮:喻处于下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古说”“记曾”写词人追忆往昔,为表达“燕甲戌进士”之喜提供了背景。
B.“矣”“哉”等语气词强化了句子的口语色彩,生动表现了词人对学子的循循善诱。
C.下阕写词人与返乡进士游玩赏春的场景,借春景之美表达了对及第者的美好祝愿。
D.全词重在说理,但词人能寓抽象哲理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
16.词上阕结尾两句“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占人常借兰花言志抒怀,如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体现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则寄寓了对“同心”之人的思念。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拿刘裕北伐“___________”的雄壮之势,与刘义隆北伐“__________”的狼狈结果相比照,告诫统治者应以古为鉴,慎重行事。
(3)《登泰山记》中,姚鼐描绘出山峰早晚不同的色彩:晚日映照下,“___________”,光照南天;而旭日辉映时,山峰则呈现出“_____________”之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他的壮年是在印度、南非、南美,那些浓郁而旷野的地方度过的。他如今头发白了,扶着栏杆走上他四层楼的住所,常常发喘,有时甚至要在楼梯旁的小凳上坐下休息几分钟才能继续往上走,可是他一谈到他往年在南方的经验,尤其是他那痴情的放荡的畋猎生活,他的两眼便发出炯炯的光。他立刻打开他的照相簿给人看。
人们看着他颤巍巍的身躯还在放射着他往日的英勇,他的四壁悬挂着的猎具上仿佛还没有退尽野兽的血腥,虫蛇的毒液。但是从窗外望下去,是汽车电车永不停息的繁华的大街,街两旁开设着最新式的商店。晴朗的下午,咖啡店把桌椅都摆在大街的两旁,坐遍各色各样的男女。大都市里复杂的声音侵到这屋子里来,更显出这老人的寂寞。他多少年的光阴都在他乡度过,回到故乡后,故乡的一切都变得生疏了,曾经消谢过他华年的那些地方反倒成为他所怀念的家乡。
18.请从上下文衔接的角度,分别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关联词的作用。(4分)
19.文中第2段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老人的寂寞”?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美丑并举”“美丑泯绝”的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人物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组合的伟大开端。
“美丑并举”,有如凤姐。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又是营私的黑手。实在是蚀空贾府的一只大蛀虫。治家与败家,功劳与罪过,构成凤姐形象中的一对矛盾。
“美丑泯绝”,有如宝、黛。宝玉在“痴”“呆”可笑中表现了他的可爱;黛玉在尖酸刻薄中表现了她的一往情深。脂砚斋曾对宝玉评道:“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皆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我们虽然说不出其美丑之界限,却能感受到其真实的生命。
20.文中第1段缺漏一个虚词“对”,请指出应补在哪里。(2分)
21.请仿照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与修辞,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说不得”“骨肉”与文中加点的“说不得”“骨肉”,含义分别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红楼梦》)
②到了吉期,鼓乐前导,花烛双辉……虽说不得“百辆盈门”,也就算“六礼全备”了。(《儿女英雄传》)
③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红楼梦》)
④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爱因斯坦说:“光靠理性还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问题。”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就此写一篇辩论稿参加班级辩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B
3.(3分)A
4.(4分)
①严谨治学,如对各种材料要严加鉴定考证。
②敢于创新,如在体例、方法上能破旧立新。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加强国民版图意识宣教,筑牢国家版图安全的群众基础。
②增强国家版图安全的话语权,提升制图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③优化审图机制,提升国家版图安全的防范能力。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
7.(3分)C
8.(6分)
①栗子是孙家麟和菁关系的见证,栗子由热转凉及被捏碎,喻指两人的关系由火热到冷淡直至破裂。
②栗子还喻指游行学生,栗子的硬果壳和被捏碎,表现了游行学生的硬气和残遭杀害。
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描写细腻,文本二记述客观,二者都给人以较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②文本一用饱含情感的文字进行描写,文本二用冷静含蓄的语言进行叙述,二者都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10.(3分)A
11.(3分)D
12.(3分)C
13.(8分)
(1)(4分)因而要常在未出事之时准备器具并利用好,这样水害就通常能制住,而不会产生破坏。
(2)(4分)君主不致力于农业,是抛弃了百姓。君主抛弃了百姓,那么将如何治理国家呢!
14.(4分)
①加强防疫宣教;②保障环境卫生;③注重健康饮食。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桓公说;“愿闻五害的内容。”管仲回答说:“水是一害,旱是一害,风雾冰雹霜冻是一害,瘟疫是一害,虫灾是一害。”桓公说:“请问如何防备五害?”管仲回答说:“消除五害,从水害开始。要设置水官,派熟悉水性的人负责。通常每月初一开始去查看,留取完好的、紧实的,修补损坏的、老旧的,淘汰质量差的。冬闲时,要常令甲士轮流采集薪柴,堆积在水旁。州大夫要同时领导此事,不得拖延。因而要常在未出事之时准备器具并利用好,这样水害就通常能制住,而不会产生破坏。这就是有备而无患。”桓公说;“应当什么时候开工呢?”管仲回答说:“春天,三月份,天干地燥,水流清冽的时候。到了夏季三个月,不利于开展土工修堤工作,因为那会妨碍农业生产。到了秋天的三个月,应当抓紧秋收,使所有粮食归仓。到了冬天的三个月,应当清理狱中罪犯,积蓄草料粮食。四季工作安排得当,四害就治好了。”桓公说:“寡人愚笨,不知四害怎么治好,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如果冬天做土工,散发了地藏,则夏天多暴雨,秋天多霖雨。春天如果砍伐枯木,则夏天有大旱。夏天有大露,落在百草上,人们采集食用,就会受伤。君主应派出各部门官吏,会同里有司、伍长,到乡里巡查,命令各家各户烧烟驱疫,地里、院里的井都要盖上,防止毒气沾染到餐具,防止饮水伤人。还要防止虫灾毁坏庄稼。大凡天灾发生,君子谨慎防范,十有八九不会死人。”桓公说:“开展土石工程建设,有一定的时令季节,时机不对则做不好,应该怎么准备?”管仲回答说:“一年到头堤坝都不被破坏,保持原样,这就是所谓的,平时做好准备,祸患从哪里来呢?”桓公说:“好。”
文本二:
古代圣王治理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于农业。农事繁忙时应该做的事,是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调兵遣将,以免妨碍农事。凡是种植庄稼,播种太早就先于农时,播种晚了就赶不上农时,耕作不合寒暑时节,庄稼就会遭受灾害。时令一到就耕作,时令一过就停止,这样,即使是老弱之人也能让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各种谷物种植适时,人们吃了,可使四肢变得强壮,身体就没有灾病。因此,盛世君主总是致力于农业。君主不致力于农业,是抛弃了百姓。君主抛弃了百姓,那么将如何治理国家呢!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同:都表达了豁达超脱的思想(人生态度)。
异:①魏词还针对读书人的科举考试,表达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把一时成败放在心上的劝勉之意;②苏词还有感慨人生短暂无常,不妨寄意自然的自我宽慰。
答对“同”给2分;答对“异”给4分,每点2分。
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小面的情给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城兮,步余马于兰皋兮/结幽兰而延伫/余以兰为可恃兮)兰泽多芳草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3)苍山负雪 绛皓驳色
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18.(4分)
示例:①“甚至”承接上文对老人老态龙钟的描述,引出下文对老人衰弱程度的进一步描述。
②“可是”表示对上文语意的转折,引出对老人精神焕发的状态的描写。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
示例:①写街市的繁华热闹,与老人处境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的寂寞。
②以老人对故乡的生疏和对他乡的怀念进行对比,表现老人无法融入当下生活的寂寞。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20.(2分)在“美丑并举”之前(在“在《红楼梦》中”之后)
21.(4分)
示例:她一方面是治家的干才,似乎是支撑贾府的一根顶梁柱答对一个分句给2分,形式与内容各1分。
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3分)C
三、写作(60分)
23.(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