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有言,钱虽非万能的,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可的。世人爱财,实属常理,毕竟人生活于世,无论吃穿住行,皆与钱相关。
但倘若一名老师公开对自己的学生说"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不是就显得不那么妥当?
而说出此话的人,则是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董藩此人,放在当今社会,亦能称得上一句"有为青年"。
二十六岁硕士毕业,破格晋副教授,一举成为那时全国最年轻的社会科学领域副教授。三十二岁,董藩升教授,此后主持、主编相关课题、出版著作多项,哪怕再挑剔、再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很厉害。
然而,如此一位学识、阅历丰富的教授,为什么会说出那样一句话?学历和金钱真的应该挂钩吗?作为老师,这般要求自己的学生是否属于嫌贫爱富?于老师而言,何为"师范"、又何为"师德"?
01,言语激励?拜金主义?
从董藩自己的解释里可知,他会说那句话,实属对学生的激励。在他看来,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个人价值,才能促使他们为社会、为自己更好地奋斗,创造更高的财富价值,避免自己和亲属变成社会的负担。
就好比昔日曹阿瞒率领军队行进途中,因许久未能遇到水源,全体兵将口渴难忍时,用一句"远处有青梅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能解渴"的话语。
激励士兵加快步伐赶向前方,终于找到水源一样,你不给学生画一个大饼,不逼迫学生一下,你永远不知道学生的上限在哪里,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原来奋斗一下,确实能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
读到硕士,已经算是踏入高学历范围,你总要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辛苦学习,对得起父母、社会培养自己的资源,不是吗?
如此一说,着实在理,如不继续努力,岂非对不起自己那些年刻苦得来的学历?可偏偏,董藩又多说了一句话,让他原本的立意马上出现偏差,引起大众对他的针对和反对。
他说的是"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且不说个人富穷,全在自己选择,怎能与别的东西强行挂钩?只说凭什么高学历者,便不能贫穷?
难道高学历者,只能强迫自己挣扎在权势、地位里,为财富奉献一生,才算成功吗?要知道,人生贵在自由,凭心而行,即使身在无间,只要心有所向,同样能闻见花香。
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作为名传千古的大诗人,他难道算不上那个时代的高学历者?
但李白从未强求财富、地位,而是随波逐流,虽信奉才华总能换取金钱,可也清楚明白,金钱、权势非唯一,享受人生、乐观待事才是应当奉行的真理。
所以,不管董藩此话本意是什么,在他说出"高学历者,贫穷即意味失败和耻辱"时,就已经让他的所谓"激励"失去了原有色彩,反而充满拜金主义,显得庸俗掉价。
一如菲尔丁的名言,"如果你把金钱当作上帝,那么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固然重要,但拜金旋涡同样需要远离,否则只会迷失人生方向,深陷泥潭。
02,愧对师恩?嫌贫爱富?
同时,董藩此话中亦透露出另外一种意思,即"学生没在40岁以前达成4千万的身价,便是愧对老师昔日教导,让老师颜面尽失"。
以"师恩"当作要挟,逼迫学生在40岁以前实现4千万的自我价值,难道没有充斥着一股浓郁的嫌贫爱富味道?他的学生未能实现此目标,他就会把该学生逐出师门?
学生尊重老师,是因为老师传授他们知识,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行进,可当"师恩"同金钱扯上关系,不就和最近甚是火热的社会论题如出一辙?
幼儿园老师在学生入学时调查学生父母的职业,以此当作对待学生的标准。而董藩虽未直接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个好的家世,但他只认"富学生",拒绝"穷学生"。
两相对比,董藩除却表面上的"激励"作用,本质又与那些调查学生身份的老师有什么区别?总归都是对"穷学生"持有偏见罢了。
昔日孔子门中弟子三千,各行各业皆有涉及,其中有两名弟子形成鲜明对比。
一人叫颜回,家境非常贫穷,但品德高尚,孔子常常夸赞此学生"贤哉,回也", 哪怕居住在简陋的房屋,只有一箪饭,一瓢水,忍受穷苦,也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品质。
一人唤子贡,因擅长交际,故而十分能赚钱,是一位很厉害的商人,又常常为孔子提供钱财支持,让他能够周游列国。
偏偏,两者之间孔子更喜欢颜回,甚至对子贡直言"你比不上颜回",即使子贡更有钱,且同样尊师重道,愿意为师父奉献财富,但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还是比不上"好学"的颜回。
这般行为,同属"老师偏见",却存在本质差别,孔子的"偏见"取决于学生的向学之心,董藩则用"贫富"衡量学生个人价值。
如此高下立判,清楚明白,难怪有人斥责董藩"有失师德,愧对师范"!
03,何为师范?何为师德?
那么,什么是师德,什么又是师范呢?从资料上可见,董藩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该校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意在要求老师、学生皆应遵守中国最传统的师道。
当老师的,就该有一个老师的样子,言传身教,传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上正途。就像韩愈《师说》里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最是基础,也最是重要。
而所谓"道",可以是书本知识、可以是人生准则,也可以理解为老师的道德理念。要知道,学生在最初,都仿佛一张白纸,纸上会出现什么样色彩,端看老师如何填补。
倘若一名老师看待学生公平公正,不会因学生好坏而出现任何偏颇,那么学生同样会继承老师的优良品德,避免嫉妒、自傲等情绪占据他们的世界。
如果老师德行有失,学生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否则孟母也不会为了儿子的教育,三次辛苦搬家,只为找到一处适合孩子生长的环境了。
话再说回董藩的"道",他说他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积极实现自我价值,故而为学生画了一个"40岁实现4千万财富"的大饼,让学生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但董藩却从未想过,他的这个"饼"看似充满诱惑力,实则存在十足缺陷。
倘若他的学生不能明白老师的深意,而一味沉沦在财富、地位的沼泽中,岂非害了学生一生?让学生失去初心,迷失方向,变成庸俗又可悲的"权势财富工具人"?
说到底,董藩自认为的"道"早已失去了"师德"本质,他没有想过学生会不会自此迷失在"拜金主义"中,也没有思考过他的话会不会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颇。
毕竟,人生苦短,可追求的东西太多,只把财富、地位当作唯一衡量标准,确实愧对人世一场的珍贵。
我们不该把自己的人生、成就固定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而是要坚信,无论你从事什么,有什么成就,只要你在认真生活便足够了。
富人有富人的忧愁,穷人有穷人的欢乐,身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所向归处,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倘若你确实很有追求,那么就去奋起拼搏、争取;如果你天性乐观,不在意身外物,那么停在你满意的一处,同样无人有资格批判,因为人生只能由自己来选择,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言论,会令自己失去前进方向。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有坏。
喜欢、擅长这个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这个专业成为他余生奋斗的领域,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生同样可以选择其余的领域,没必要非要把学生强行控制在相同范围内,甚至为他们设立一个看似宏大、实则市侩的目标。
不可否认,董藩确实是他的领域里难得出色的人才,拥有普通人难以比拟的天赋和实力,可他的成功不代表每一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应和他一样。
人各有追求,或许他的学生里真的有那种本身天赋不高,全凭努力拼搏到此,却也抵达天资终点的存在呢?
用自己偏颇的人生价值去影响学生、强迫学生追求本不在意或者拼尽全力亦得不到的东西,无疑是一种有违师德的做法,失却了"师范"本质。
当然,你也可以怼说,你怎知学生拼尽全力也无法达成"40岁4千万"的目标?只是这般,你不觉得更加显露了老师"势力、嫌贫爱富"的拜金理念?难道唯有财富才能够评判学生的价值?
综上所述,无论董藩缘何出此言,从根本上便已有失偏颇,属存在缺陷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