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要求。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只是写境、写象,即使写得非常细数,写得十分逼真,那也是不够的。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文本里的“象”要表达出情味,这是更加重要的。
在文学艺术中描绘境、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达意旨、意味,就是古人说的立象以尽意、造象以传意、观象以求意。境,作为汉语词汇,最初指空间的界域,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后来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大地丰富了。在六朝和唐宋,“境”的含义不再只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唐人以“境”论诗的较多,并且逐步赋予其稳定的内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的景象,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境”虽然已经包含了诗人心理的投射作用,而诗论家仍然觉得不够,于是又提出意境,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如《诗格》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意境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一是艺术形象的审关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核人们所忽略。对于诗学理论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客观对象的形象进入文学艺术,要在文艺家的心吴中经过陶冶、重铸,要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
画花鸟、画花木、画人物,都要发生引人退想、使人神超形越的效果。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论王维的诗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洞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又“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这些诗都是写山水的,殷璠赞贯它们在描绘山水之外还表现了新颖的意味,能够使人获得快慰的理趣,具有优雅的风度和文笔之美。
另一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从创作主体方面说,画家、诗人创作意兴,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
(摘编自王先霈《意境》)
材料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王夫之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团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美白石,说他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描写他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关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故得形似。”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B.文艺家平庸与优秀的区别,主要在于描写客观对象时,是否经过打磨而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审美意味。
C.一般艺术作品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D.王夫之评价王维的诗“广摄四旁,圆中自显”,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但能取之象外,很有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诗歌里的“境”不只要求细致逼真,更追求表达意旨。
B.唐皎然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
C.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描写洞箫的声音,更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很有意境。
D.王昌龄《诗格》中“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表明,“境”是心物相击所得。
3.下列对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论述的“惆怅”的一项是(3分)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D.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4.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的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一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中引用王维山水诗《齐州送祖三》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古代诗学意境的论述,赏析这两句诗。(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延安人(节选)
杜鹏程
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
来这里的第三天,工程处长黑永良领他到几座大隧道里了解施工情况。他俩从二号隧道出来,通身是汗,就坐在河沟里的一棵大树下边歇凉。
这工夫,黑永良他妈领着二十来个妇女组成的节约队过来了。每个星期的一、三、五,老太太准时不误地带上妇女们,顺着工地拾拣人们丢弃的材料。
刚来第一天,吕有怀已经知道黑永良他妈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上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
她们走到黑永良和吕有怀跟前的时候,老太太叫妇女们先走一步,她把筐子往地上一放,压住了黑永良的脚。
吕有怀看到筐子里装满铁片、螺丝钉和各种机器零件,就笑嘻嘻地说:“节约队可真有用!”
老太太不招理吕有怀,气冲冲地朝黑永良说:“你翅膀硬了?你能离开你大①,我可离不开那一把老骨头!”
“妈!什么事嘛!”
老太太说:“昨晚上,你找你大谈话了?你还脸色黑风风地训他了?”
黑永良说:“我是找材料主任谈话哩。”
老太太说:“哼!好一个公私分明!”
黑永良说:“妈!公私分明也好,不分明也好,反正大家都是党员,都要替党负责!”说完,他就望着吕有怀,仿佛请求支援似的。
吕有怀望着这母子俩,只是咕咕咕地笑着。
老太太说:“替党负责?你才替党负了几天责!你大是党性强,你不要以为他好欺侮。中央首长你大也认得一二十个,不要说你这芝麻大的官儿!哼!我考考你这个官僚:我们家属节约队,上半年拣了多少材料?”
黑永良说:“扒钉、钢筋头、机器零件等等东西,共有八千多斤。”他一口背出数字,想把老太太的嘴堵住。
老太太问:“多不多?”
黑永良说:“多!多!你老人家这么大的年纪了,难道要人成天表扬你不成?”
老太太说:“多?多了好不好?”
黑永良说:“好!好!不好工会为什么夸奖你们?”
老太太说:““好”!好不要脸!我们拣的多,就证明你们丢的多。你大模大样地管理生产哩,不害臊!”
黑永良说:“妈!你跟我作对干啥哩?你以为我天天高兴得唱戏哩!”
老太太看看儿子清瘦的面容,心软了。
吕有怀趁机说:“大娘!永良够忙了,也够辛苦了!这一回把他饶了!”
老太太说:“党委书记说把你饶了,就把你饶了!你不要以为你妈想不开。你妈好歹入党二十四年了。你对你大要和和气气,我倒不是怕你大干的太苦,”她提起筐子,朝前走了两步,“咱们不苦叫谁去苦?”
这工夫,尘土飞扬,四五辆汽车开到河岸上的材料库跟前。尘土慢慢地落下去的时候,显出了老黑的身影。他站在汽车上,四处瞭望,想找人搬运材料,不料看见了他的老婆,一下子乐了,大喊:“小黑子妈!来!扶我一把!”
老太太一看那几辆满满堂堂的车子,就晓得老黑这一趟没有空跑;就晓得这一阵子老黑是世上最乐和的人。她急急地朝车子跟前走去。
黑永良望着他妈硬朗的身板,说:“妈!我也来扶你一把!”
老太太说:“滚远!你妈还要你扶一把?”
黑永良望着吕有怀笑了,两人肩并肩随着老太太走去。
吕有怀一边帮助老黑搬材料,一边说:“大娘!你一把又一把地扶助老黑大伯,也得把我和永良多扶几把。”
老太太望了黑永良一眼,说:“哼,我这死老婆子快过时了!”
吕有怀说:“嘿!大娘把我当外人看哩。”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她说:“外人?你早就是我们家里的一口人了。搬完材料,大娘给你和小黑子②做油炸糕!你出门这多年,大约也没忘记咱们家乡人爱喝的黄酒!”说罢,她就帮助老黑指挥百十名工人卸材料。
那帮腰粗力大的小伙,又在互相丢眠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又上阵了!”
老黑看看跟前这几车材料,好像年轻了二十岁。他,身体矫健,动作敏捷,嗖地蹿上汽车,咚地又跳下来。耳朵上别丰截铅笔,手里拿个本本在空中挥着,不断地喊:“搬炸药要小心!”“嗨!傻小子!钢筋放到三号仓库!”他的喊声压倒了机器的响声、打夯工人的喊声和搬运工人的吵嚷声。
老太太望着她的老伴儿,觉得他是天下唯一的英雄好汉。
黑永良望着他的父亲和妈妈,觉得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吕有怀望着老黑、老太太和小黑子,他觉者,就是那些宽阔而坚实的肩膀,支撑着这万里江山。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原载《文艺月报》1958年第5期)
【注】①延安一带,把父亲叫“大”,读如“达”。②小黑子是黑永良的小名。
文本二:
我的文学宗旨是:它应该对大多数人有利,它应该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它应当帮助生活使它变得美好一些。因而我喜爱的主人公是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和千锤百炼的老干部。我置身于他们之中,我和他们息息相关。他们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他们的失败是我的失败,他们的欢乐是我的欢乐,他们的悲哀就是我的悲哀。
(摘自《杜鹏程文集》第三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黑的妻子带领节约队拾拣丢弃的材料时,用筐子压住黑永良的脚原因是她认为工地浪费的材料多。
B.黑永良昨晚找材料主任谈话,同时还训了老黑,可见黑永良公私分明,没有因为老黑是父亲而徇私情。
C.老黑带着满载货物的汽车回来了,“老党员”指挥工人卸货,工人们互相递眼色出于惧怕老太太的心理。
D.吕有怀既是故事的见证者,又有线索作用,通过吕有怀的所见所闻,全方位地展现了老黑一家的故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太太看看儿子清瘦的面容”,与《党费》中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筐里的菜”一样,都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
B.老黑卸货时的各种声音,与《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人遭遇伏击战时的野鸭飞起的声音、枪声等,都运用了场面描写。
C.插叙老黑妻子的身份,补充交代了她不仅照顾家庭,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表现她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很强的责任感。
D.小说以简洁的对话为叙述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并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文学“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杜鹏程创作中的体现。(6分)
(三)阅读川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贞现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巯,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但出救云,有谏者即斩,必知天下士庶无敢更发直言。故克己励精,容纳谏诗,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筌。””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材料二:
太宗之教诸子,其志固深远矣。然观承乾之废、魏王之黜,则知虽有明训,而子孙未必克绍。夫以太宗之英睿,躬行节俭,勤政爱民,为天下法,而太子承乾溺于声色,卒以狂悖被废,岂非教之难哉?
船山②曰:父不能传其子,君不能化其臣,虽圣人有所穷焉。太宗以马上得天下,欲以诗书礼乐化其子,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骄奢之气渐染,虽严训屡加,终难矫其本性。故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教之严矣,而子不受,则天命乎?人事乎?
又谓:太宗以己之俭德,责子以廉;以己之勤政,责子以劳。然身既为天下主,子孙席丰履厚,欲令其知稼穑艰难、民生疾苦,譬犹责饥者识青梁之味也。是故教子之道,贲在因材而笃行,非徒以言传耳。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胎教世子:相传周文王之母,为人端庄,很有德操。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下文王之后,文王聪敏异常。②船山:王夫之晚年隐居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无A忠谏者B为说C何由行得D好事E况太子F生长G深宫H百姓艰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夺,耽误,与《论语·子罕》“匹夫不可夺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B.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C.矫,纠正,与《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相同。
D.“责子以廉”与《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告诫太子的辅导官员,要常为太子讲述百姓间的利害之事,避免太子骄纵,要求他们直言切谏,以助太子成长。
B.唐太宗认为太子的安危关系重大,不能骄傲放纵,而应克制自我、励精图治,广纳谏言。否则天下人就不敢直言进谏。
C.王夫之认为太宗虽以身作则,但诸子生于深宫,难以体会民间疾苦,骄奢本性难改,说明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极大。
D.王夫之提出“教严而子不受”的困境,质疑教育成败究竟是因天命注定还是人力未至,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2)是故教子之道,贵在因材而笃行,非徒以言传耳。
1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唐太宗在教育太子时,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分别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
水调①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水调:曲调名。②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超 然 客 公 众 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写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结果是醉意消除,愁却未能减去。
B.“临晚镜,伤流景”中“晚”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
C.“沙上”句中,“暝”指天黑,与上片的“午醉”相互照应,交待时间的推移变化。
D.上片写作者思想活动,颇具平淡之趣;下片写静态之景,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16.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有“起舞弄清影”,请分别赏析两首词中“弄”字的妙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2)屈原《离骚》中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用到相同意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巧妙地运用叠字,有助于描绘意象,扩大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 ,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破解公众用药误区、增强安全用药意识、形成良好用药习惯,是促进公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安全用药是指患者在服药时不要服用过多或过少、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或过短,如此一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不良药物反映(甲)的发生,还可以保障患者服药后,药物在体内发挥出最大的(乙)疗效,进而加快康复速度。
任何药物都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药效。临床使用过程中多次给药后,稳态时的血药浓度一般为有效的治疗浓度。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第一剂给药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为了让血药浓度 ①,使得药物迅速产生效应发挥治疗作用,有时会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即第一次服药时, ②,后续剂量按照常规剂量使用。首剂加倍的给药方案基于每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制定时需要经过大量科学研究探索,并结合药效学及药物安全性等诸多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首剂加倍,这与药物治疗的安全剂量范围有关。
常见的需要首剂加倍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物,首剂加倍就是为了和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赛跑来争夺时间。例如口服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伏立康唑(丙)等。有些药物在服用时,首剂是否加倍还与治疗的疾病类型、患者的病情休戚相关(丁),不可擅自加大剂量。
有些药物在首次服用时,即使给予常规用量,在某些患者中仍可能出现明显的不适感。患者要仔细阅读药品有关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谨遵医嘱,切忌不可自行首剂加倍或减低剂量。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反映”应该写为“反应”。
B.乙处删掉“最大的”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明。
C.丙处“伏立康唑”后应加上省略号。
D.丁处成语“休戚相关”使用恰当。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请根据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内容,给“首剂加倍”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4分)
21.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首剂加倍就是要让抗微生物药物的起效速度超过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22.文中第⑤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B
【解析】A项错误,材料一第2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可推出这一论述都是肯定了境的主客二维性质。B项正确,材料一第3段“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C项错误,材料二第1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可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的是“有意境的作品”,而并非“好的艺术作品”。D项错误,材料二第1段“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王维是“妙””,文中说杜甫诗“太逼真”,并不意味着王维的诗“不够逼真”。
2. B
【解析】A项正确。材料一第1段“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B项错误,材料一第5段“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可推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绝非单纯自然景象,而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C项正确,材料二第1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区别,......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个作品,......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D 项正确,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
3. D
【解析】结合材料二第2段“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ABC与文中的“惆怅”相符。D项见材料一第4段,表现王维在描绘山水之外还表现了新颖的意味,并非“惆怅”。
4.①意境的“意”,一是要表达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二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从诗学理论角度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②画出西施的面容,虽然美丽却不能使人感到愉悦;描摹孟贲的眼睛,虽然大却无法让人感到畏惧,这是因为失去了主宰形体的精神。可见,客观形象要通过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美。
【解析】①来自材料一第3段,整合意境的“意”的含义;②解释刘安的语句,再结合艺术形象的审美归纳得出。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意境指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旨与客观画面之间的紧密融合;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且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表现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②“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在寒冷的时候,人容易产生静和净的感觉;在苍茫的暮色中,河水更显得奔腾喧嚣,表现出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③“净”和“急”不只是一般的知觉,更是一种宁静中的思索,远山静、净,引人遥望历史的天空,探询永恒的价值,河水流逝则提示人生的短暂。
【解析】①材料一得出“意境指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旨与客观画面之间的紧密融合”;材料二第1段得出“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且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表现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②解释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分析艺术形象的审美。③分析诗句表现的人生意味。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D
【解析】A项“原因是她认为工地浪费的材料多”错误,因为黑永良对老黑说话不和气。B项“找材料主任谈话,同时还训了老黑”错误,材料主任就是老黑,是一个人。C项“出于惧怕老太太的心理”错误,是对老黑妻子的尊敬。
7. A
【解析】“都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分析错误,《党费》中细节描写表现黄新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体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8.①“就是那些宽阔而坚实的肩膀,支撑着这万里江山”意思是老黑等革命群众以坚实的肩膀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象征着力量和担当。②“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激励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展现时代特点: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铁路建设为背景,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生活画卷。②歌颂普通劳动者:表现了老黑一家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宝贵品质,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与歌颂。③体现人情之美: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他们与工友之间的情谊,表现了人情的温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爱。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CE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解析】 句意:如果没有忠心的人对我直言进谏,我如何能做到为百姓办好事呢?何况太子长期生长在深宫之中,百姓的艰难困苦。
“百姓艰难”主谓结构,句意完整,“百姓”作主语,前面断开;“况”领起下一句,前面断开;“何由”领起问句,前面断开。
11. C
【解析】A项“匹夫不可夺志”的“夺”是“改变”;B项两个“克”都是“能够”;C项“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是“举起,抬起”;D项“举匏樽以相属”中的“以”是连词,表承接关系;文中加点的“以”作为介词,表示把某事物作为工具、手段,“用,拿”。
12. B
【解析】“唐太宗认为太子的安危关系重大”表述错误,应是“唐太宗认为人主的安危关系重大”,“人主”旧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13.(1)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难免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
(关键词“得绳”(打上墨线)“无道”(指违反常理或不近情理)“圣”(圣明)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因此教育子女的方法,贵在于因材施教并切实履行,而非仅仅口头传授。
(关键词“道”(方法)“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徒”(仅仅;只)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①吃饭之事,阐述了要珍惜粮食,重视农业生产,不夺农时的道理。②骑马之事,说明要合理使用物力,使其劳逸结合的道理。③乘舟之事,强调君主与百姓的关系,百姓既能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主应敬畏百姓。④在弯曲树下休息之事,表明君主即使无道,接受劝谏也能变得圣明,要善于纳谏。
(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3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我十八岁时还在民间,对百姓的艰难困苦非常清楚。登上帝位后,每逢商议事情如何处理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疏漏,由于得到他人的谏诤,才有所醒悟。如果没有忠心的人对我真言进谏,我如何能做到为百姓办好事呢?何况太子长期生长在深宫之中 百姓的艰难困苦,他都不曾听过见过!而且君主是关系到天下安危的人,更不能动辄就骄奢放纵。只要发个敕命,治罪大胆谏诤的人,那么天下官员百姓肯定没有人敢直言了。所以要克制私欲,励精图治,容纳别人的忠言直谏。你们应该经常把这些道理讲给太子听,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设立太子以来,遇到事情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等农事都很艰难辛苦,这些活儿全靠农民努力耕种。只有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会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它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它的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能不畏惧嘛!我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这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难免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的行为作为鉴戒。”
材料二:
唐太宗教育诸子,其本意固然深远。但观察李承乾被废、李泰遭贬的结局,便知即使有英明训导,子孙也未必能继承其志。以太宗的英明睿智,亲身践行节俭,勤政爱民,为天下树立典范,然而太子李承乾沉溺声色,最终因狂悖被废,岂不是教育之难?
船山道:父亲不能将德行传给儿子,君主不能以教化改变臣子,即使是圣人也难免有无能为力之处。太宗以武力得天下,却想用诗书礼乐教化其子,然而诸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骄奢之气日渐沾染,即使严加训诫,终究难以矫正其本性。因此说:“生养而不教育,是父亲的过失;教育而不严格,是老师的懈怠。”然而教育已严格,子女却不接受,这是天命还是人为呢?
又言:太宗以自身的节俭之德,以廉洁要求儿子;以自身的勤政之范,以劳苦要求儿子。然而子孙身处富贵优渥之地,想要他们懂得农耕艰辛、民生疾苦,就如同让饥饿之人去品味美食的滋味般困难。因此教育子女的方法,贵在于因材施教并切实履行,而非仅仅口头传授。
15. D
【解析】“下片写静态之景”错误。下片即景生情,主要为动态之景。
16. ①本词“弄”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花仿佛在月光下摆弄自己的影子,娇羞嬉戏,赋予自然景物以动态美和生命力,烘托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孤寂和看到美景时的喜悦之情。②苏词“弄”是舞弄、欣赏的意思,词人起身舞蹈,欣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感叹月宫虽美,但哪里比得上人间的温暖和欢乐,流露出孤独的情绪,也展现出他豁达超脱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评分标准:分析本词3分:拟人手法1分,效果2分。分析苏词3分:描绘诗句1分,情感中出现“孤独”“豁达超脱”“热爱人间”等任意两种意思的得2分。
17. (1)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注意要符合“描绘意象,扩大意境,达到情景交融”要求)
评分标准:一句1分,有错别字的句子为0分。
18. A
【解析】A“反应”是“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此处“反映”应改为“反应”;B 项“最大的”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不可删掉;C项的“伏立康唑”后已经有“等”,不可再加省略号;D项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祸福、利害一致,这里语境不当。此处可删去“休戚”。
19. ①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②用药量加倍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0. 首剂加倍是基于每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经过大量科学研究探索,结合药效学及药物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制定出的给药方案。
【解析】下定义的格式(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正确1分,“基于每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1分,“经过大量科学研究探索”1分,“结合药效学及药物安全性等诸多因素”1分,属概念“给药方案”1分。(不是单句,即不符合下定义格式,不得分)
21.①原句运用拟人修辞,把双方的比赛说成“赛跑”,生动形象地写出首剂加倍对于抑制微生物的重要性;②原句运用动词“争夺”,强调时间之宝贵,比赛之激烈,画面感、现场感更强。③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比喻修辞),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答案 患者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上有关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首剂加倍或减低剂量。
(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有关”放在“说明书上”后面;二是不合逻辑,删掉“忌”或者“不可”。每改对一处2分。)
23.写作提示:
“走好选择的路”强调了对自己所做出选择的坚定执行和不懈努力,意味着要为目标付出行动,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别选择好走的路”则突出了一种拒绝安逸、舒适和随波逐流的态度,倡导人们要有勇气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有意义的生活。材料强调,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幸福。
参考立意:
①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不要贪图安逸,要突破舒适圈,勇于挑战自我,不畏艰难险阻,选择那些艰难但对社会有益的道路,坚定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②坚守自我,抵制诱惑。摒弃功利心态,拒绝随波逐流,选择自己真正热爱和向往的道路,选择有挑战、有意义的道路,即使充满荆棘,也要勇敢前行。
③创新突破,引领变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创新和突破,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写作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对“选择”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经典事例,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注意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超 然 客 公 众 号
参考标题:
1.不走寻常路,方显真本色
2.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3.在选择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4.于荆棘路,寻真自我
5.择难而进,成就自我
6.择难行之路,铸独特自我
7.走选择之路,绽自我之光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含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人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