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孙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不在于其创作的数量,而在于其作品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综观孙犁的小说,仅有一部长篇、两部中篇和四十多个短篇,单就数量而言,确实不算多。然而正是这些小说作品,让他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孙犁的小说,始终回荡着时代主旋律,将重大时代主题寓于日常生活的摹写中,力图通过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
③《荷花淀》写的是几个妇女的寻夫遭遇;《嘱咐》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中的一夜短暂停留;《山地回忆》写的是一次河边的摩擦与和解。这些作品中既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没有重大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而是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然而,这些平凡的生活小事却蕴含着重大的时代主题,传达出时代“主要的旋律”: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热爱子弟兵的热情表达……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奏出的最强音吗?
④孙犁在小说中经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清新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使抒情与写景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在短篇小说《正月》里有两处描写:“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得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第二天,就是好日子。天空上只有两朵白云,它们飘过来,前后追赶着,并排浮动着……”前一处通过对小桃树在春天里显示出的生机与活力的描绘,我们感受到即将结婚的主人公多儿的青春活力和喜悦之情。在后一处描写中,我们从阳光照耀下的晴空里两朵白云互相追逐中,感受到一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生活韵味。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创造出一种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总是和现实生活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⑥一谈到作家孙犁,许多读者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冀中平原,这是因为他的小说,不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讲述风俗民情,都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孙犁是冀中人民的儿子,在冀中的阳光里和土地上出生长大。冀中人民哺育了孙犁,而孙犁的笔也是在饱吸了冀中人民感情的汁液后,才写出了那样瑰丽多彩的人民诗篇。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让我们领略到北方“社戏”的风味:“乡下人看戏,要拼着全部力气和一身大汗。戏唱到热闹时……台下就像突然遇到狂风的河水一样,乱挤乱动起来。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讲究看戏扒台板……他们通常是把小褂一扒,三五个人一牵手,就从人群里劈进去……”这和鲁迅《社戏》中充满优雅气氛的民间唱戏不同,这是北方平原上的粗犷格调。
⑧有些人因孙犁作品中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将他的艺术风格统一归结为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乡土色彩,这种看法虽有失偏颇,但将其作品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作为研究其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还是非常恰当的。
⑨凡读过孙犁作品的人无不赞赏他的语言。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一样的结晶,简洁精炼,率真朴实。他认为,“文学的语言应当是大众的口头语,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在他的作品语言上用功夫,加以洗练和推敲。”语言愈是精炼,就愈有表现力。孙犁的短篇小说往往三四千字就是一篇。以这样短小的篇幅,涵盖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要归功于他简洁精炼的语言。
(摘编自纠福荣《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材料二:
①孙犁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孙犁认为:“作品的情节应该是合乎情理的或合乎人情的。这种情理或人情又应该是合乎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的……艺术的高潮应该是情节发展到最后达到的道德力量。”
②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既是孙犁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他追求的一种创作境界。荣辱是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问题,古代思想家首子就专门讨论过荣辱的各种表现,启迪后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了拯救祖国,鲁迅先生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孙犁对此评价:“他要做一个文学家,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使他们知道什么行为耻辱,什么行为光荣……”孙犁也运用抗战小说的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③抗战光荣是孙犁小说反复吟咏的主题。《荷花淀》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水生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加入抗日队伍,这是“光荣事情”,所以得到了家人和全庄男女老少的支持。
④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惩恶劝善作用。孙犁作品的道德力量是自然具体的,是潜移默化的,几乎没有任何装潢和标榜,因此他的作品才在不动声色中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田阳《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犁之所以能赢得许多读者的喜爱,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是因为其作品质量高,艺术风格独特。
B. 孙犁的小说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展现风俗,都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由此可将其艺术风格归纳为乡土色彩。
C. 孙犁主张在作品语言上下功夫,人们无不赞赏其通过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形成的简洁精炼、率真朴实的作品语言。
D. 孙犁认为艺术的高潮与情节彰显的道德力量相关,他通过设置情节,使其创作的小说都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均围绕孙犁小说的艺术特征这一主题展开,行文结构相似,在论述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
B. 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对比手法,如材料一对比了南北方“社戏”的特点,材料二将鲁迅与孙犁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比。
C. 两则材料都包含着因果分析,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源于描写物时的情感融人,动人心魄是因为情节合乎人情。
D.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孙犁小说当中的具体片段,与此同时,借用孙犁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使材料更具有说服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证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孙犁在小说《正月》中,通过描写整整有一百年历史,见证三代女人痛苦、希望的织布机,反映出“在这一百年间,我们祖国的历史有过重大的变化”。
B. 孙犁在小说《钟》中描写到:“到了春天,苇锥锥像小牛犊头上钻出来的紫红小椅角,水灵灵地充满生气。到夏天,雨水涨满,是一片摇动的绿色大栅帐。”
C. 孙犁在小说《乡里旧闻》描写冀中习俗:“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
D. 孙犁同事李夫回忆:“孙犁住在编辑部后二楼一间木廊陋室里。此房冬天灌风,夏日溽热难忍,他就在这创作了著名的抗日小说《风云初记》。”
4. 孙犁曾被评价为“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孙犁小说风格的主要特征。
5. 根据材料,从孙犁小说的艺术特征中选择两个角度,分析以下《嘱咐》的节选片段。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呆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橘灯①
冰心
①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②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③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④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⑤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⑥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⑦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⑧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⑨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⑩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⑪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⑫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⑬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创作于1957年1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姑娘偶遇以及后来相处的过程,展现出在战乱中普通人坚韧、善良的品质,传递了温暖与希望的主题。
B. 文中的小姑娘虽“只有八九岁光景”,但是她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都来自她爸爸等革命者的熏陶影响。
C. 文中在“我”即将离开时写到了小姑娘的一系列动作,含蓄地表现出小姑娘平时做了不少家务活,所以对家里的照明工具了如指掌。
D. 文章虽然对“我”的“朋友”着墨不多,但她一开始的“未回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契机,后来的“回来了”,使故事更加完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B. 文中细致描写了“小橘灯”的制作过程,通过“拿”“穿”“挑”“放”等一系列的动词展现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
C. 文中描写了浓雾弥漫的山与崎岖不平的路,不仅渲染出小姑娘生活环境的恶劣,而且直接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黑暗。
D. 作者在写人叙事过程中,通过细腻的描写,采用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细腻温婉的特点。
8. 文章以“小橘灯”为题,但“小橘灯”并未贯穿全文,请分析第⑧段“小橘灯”出现前的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9. 文中划线句子都提到了“我们大家都好了”,但情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值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深。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渫(xiè):流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吏多A选B贤良C百姓安D土E岁数F丰穰G谷H至石五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司农,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西汉时主要负责赋税征收、调拨物资以及漕运管理等工作。
B.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C. 白,禀告、报告,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白”意思相同。
D. “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以”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望之认为万物相生相克,根据以往加收海租,垄断渔业导致海鱼绝迹的教训,不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粮仓、造船只,将百姓推人灾祸之中。
B. 耿寿昌修筑的“常平仓”发挥着稳定市场的作用,主要运用经济价值规律动态调节粮价,避免“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有利于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C. 神农氏认为,光有坚固的城墙和全副武装的士兵,没有粮食,也守不住城池。晁错据此得出“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的结论。
D. 晁错认为,封赏官爵是皇上所特有
权力,只要皇上想封赏,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百姓离不开土地,只要种地,便会源源不绝,一直延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
(2)陛下幸使天下人栗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14. 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促使百姓务农种粮的措施有哪些?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此词为黄庭坚因不实罪名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的作品。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公元前206年,项羽修筑戏马台。东晋时期,刘裕北征奏捷,集僚属于戏马台,赋诗为乐;两谢:谢瞻和谢灵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写黔中气候,用比喻写出诗人困居于室内艰难处境,影射贬谪环境的恶劣。
B. 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登高畅饮;下阕前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一句反问强化了词人被贬的愁苦。
C. 最后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立意不同。
D. 全词结构上先抑后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笔力豪迈,意境开阔。
16. 有人评价此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为突出之风采。这一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宵节,小兰陪同家人到公园逛灯会,看着一簇簇焰火飞向天空,又散落下来,此情此景,她联想到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_______,_______”的描写。
(2)小刚写了一篇以“学习需要坚持”为主题的作文请王老师批阅,王老师建议引用名句进行正面论证,如《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
(3)“路”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屏”时代,我们该怎样“读书”?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
阅读的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甲 ),“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更打开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
另一方面,(乙 )。虽然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价值也 A 凸显: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 B 情怀与气质。这种价值,正是走马观花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 C 。
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
18.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下列对文中“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意思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广泛地浏览和获取知识,不如不阅读只进行深入思考。
B. 广泛地浏览和获取知识,比不上精读并深入思考
C. 只要广泛地浏览和获取知识,就能进行精读和深入思考。
D. 广泛地浏览和获取知识,与精读并深入思考是一样的。
22.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理念贯穿于个人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关系等诸多方面。在当今社会,合作还是对抗,团结协作还是以邻为壑,开放包容还是封闭狭隘,这些都考验着各方的勇气与智慧。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 2. D 3. D
4. ①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时代主题(平凡生活中蕴含着重大时代主题)。
②清新优美的意境。
③浓郁的地方色彩。
④简洁精炼的语言。
5. ①“意境美”:抒情与写景相融合,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如“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画面唯美,也暗示胜利将至。
②重伦理(重荣辱):展现民族大义面前人们的荣辱观念。为了抗战,水生八年未归家,舍小家为大家;“女人”急着将水生送去打仗,舍弃儿女情长。
【解析】
【导语】孙犁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其作品以质取胜、风格独特。材料一从时代主题融入日常、意境优美、浓郁地方色彩与精炼语言等方面,剖析其小说艺术特色;材料二则聚焦其抗战小说,揭示其中浓郁的伦理思想与鲜明荣辱观。二者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孙犁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展现其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此可将其艺术风格归纳为乡土色彩”错误。原文提到“有些人因孙犁作品中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将他的艺术风格统一归结为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乡土色彩,这种看法虽有失偏颇”,说明不能仅因作品有浓郁地方色彩就将其艺术风格简单归纳为乡土色彩。
C.“人们无不赞赏其通过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形成的简洁精炼、率真朴实的作品语言”错误。原文说“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一样的结晶,简洁精炼,率真朴实”,但未提及人们赞赏是因为其语言从群众口语提炼。
D.“他通过设置情节,使其创作的小说都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孙犁认为作品情节应合乎情理、人情及时代伦理观念,艺术高潮应是情节发展到最后的道德力量,但不能得出他所有小说都包含浓郁伦理思想且是通过设置情节做到的结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两则材料行文结构不相似,材料一从孙犁小说的主题、意境、地方色彩、语言等方面论述其艺术特色,是并列结构;材料二围绕孙犁抗战小说的伦理思想论述,是总分结构,并非层进式结构。
B.材料二没有将鲁迅与孙犁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比,只是提及孙犁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评价。
C.材料二提到孙犁作品动人心魄是因为道德力量自然具体、潜移默化,并非因为情节合乎人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包括孙犁小说将重大时代主题寓于日常生活摹写中、创造清新优美意境、具有浓郁地方色彩、语言简洁精炼率真朴实等。
A.孙犁通过描写有百年历史的织布机反映祖国历史变化,体现了他将重大时代主题寓于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中,可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
B.对春天苇锥锥和夏天绿色大栅帐的描写,体现了孙犁小说中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创造优美意境,能论证材料一观点。
C.对冀中习俗“吊挂”的描写,体现了孙犁小说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可论证材料一观点。
D.李夫回忆孙犁创作《风云初记》的艰苦环境,说的是孙犁的创作条件,与材料一论述的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等观点无关。
故选D。
【答案】
6. B
7. C
8. ①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前文交代“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迷茫”等环境,为后文女孩制作小橘灯作铺垫。
②使叙事完整。前文交代朋友外出,叙述小姑娘与“我”意外相遇、“我”上门探望等情节,使情节完整。
③凸显人物形象。前文用大量笔墨对小姑娘的外貌、言行进行描写,给我们展现了穷苦而坚韧的女孩形象,也与后文的形象相呼应。
④使主题表达更自然真挚。正是前文的铺垫,当小橘灯出现时,小橘灯也就自然地成为小姑娘美好人格的象征。
9. ①第一次:在“我”离开小姑娘家时,小姑娘所说。“大家”更多偏向于她的家人及“我”,“都好了”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达了小姑娘在困境中的自我安慰。
②第二次:在结束回忆往事时,“我”心中所想。“大家”囊括了所有受到战争侵害的人,“都好了”已然是事实,也暗含“我”对小姑娘一家的祝愿。
【解析】
【导语】《小橘灯》以细腻笔触勾勒战时生活片段。作者借“我”的经历,串联起与小姑娘相遇相助之事。以小橘灯为象征,凸显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含蓄,在对生活小事的叙述中,传递出温暖与希望,也蕴含着对光明未来的期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来自她爸爸等革命者的熏陶影响”错误,文中仅提到小姑娘爸爸失踪,朋友说“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只是暗示可能与革命有关,但并没有确切信息表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就是来自她爸爸等革命者的熏陶影响,选项以偏概全,“小姑娘”的性格养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她爸爸等革命者的影响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而且直接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黑暗”错误,文中描写“天色越发阴沉了”“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这些环境描写主要是渲染出小姑娘生活环境的恶劣,烘托氛围,但并没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
故选C。
【答案】
10. CEG
11. B
12. D
13. (1)耿寿昌习惯于算计锱铢小利,缺乏深谋远虑,实在不能委以重任,应该像原先一样(维持旧制)。
(2)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
14. ①修筑“常平仓”,粮食价低时提高价格收购,价高时降价出售,保护农民利益;②献纳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从而抬高粮食价格,使农民获利;③积攒足够粮食,免收农民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任用官吏大多选拔贤良之人,百姓安居乐业,连续几年丰收,谷价每石降到五钱。
“多选”作谓语,“贤良”作宾语,应在C处断开;
“百姓”作主语,“安”作谓语,“土”作宾语,应在E处断开;
“岁”作主语,“数”在这里是副词,作状语,修饰“丰穰”,“丰穰”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应在G 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旧日的典章制度/旧事、先例。句意: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C.正确。句意:耿寿昌于是(向皇帝)禀告,建议命令边境各郡都修建粮仓。/(你)就可以告诉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家。
D.正确。介词,用/连词,因为。句意: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获得奖赏或免除惩罚。/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百姓离不开土地,只要种地,便会源源不绝,一直延续”错误。原文中晁错提到:“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这句话的意思是,封赏官爵是皇上所特有的权力,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粟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不乏”的主语是“粟”而不是“民”,晁错并没有提到“百姓离不开土地”。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商”,算计;“分铢之事”,锱铢小利;“诚”,实在。
(2)“幸”, 降恩;“拜”,授给,授予;“甚大惠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得出通过修筑“常平仓”,在粮食价低时提高价格收购,价高时降价出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百姓务农种粮的结论。
②结合原文“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得出让百姓献纳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抬高粮食价格,使农民获利,进而促使百姓务农种粮的结论。
③结合原文“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得出积攒足够粮食后,免收农民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此鼓励百姓务农种粮的结论。
【答案】
15. B
16. ①老当益壮的体现:虽然年迈,满头白发,但气概仍在,仍能骑马射箭,纵横驰骋。
②穷且益坚的体现:词人虽被贬,但并不苦闷,生活中仍能簪花自乐,“莫笑”“追两谢”等凸显其精神昂扬,心态积极。
【解析】
黄庭坚《定风波》描绘被贬黔州的滞困与乐观。上阕用漏天喻艰辛,但重阳日晴,寄情山水。下阕借古典,展现虽老犹壮的豪情,与苏轼风格相似,但更显出逆境中的自信与乐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句反问强化了词人被贬的愁苦”错,“几人黄菊上华颠”指的是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故选B。
【答案】17. ①. 更吹落 ②. 星如雨 ③. 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④. 功在不舍(金石可镂) ⑤. 还顾望旧乡 ⑥. 长路漫浩浩(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驽”“驾”“锲”“镂”“漫”“碣”“熹”。
【答案】18. 甲:在阅读体验上(在阅读方式上) 乙: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19. A.更加 B.涵养(培养) C.馈赠(体验)
20. 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21. B 22. ①比喻:把书本比作时空容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本虽小却能容纳丰富
内容和思想。
②排比:强调了书本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增强了语势。
③引用:具体地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经典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底蕴,增添了文采。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形式上,根据“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后分号的提示,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故本句与后文“在信息储备上”的表述在结构类似,可用“在……上”的形式。从内容上,根据后文“‘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可知,“听书”“快读”等属于阅读方式,是从不同方面阐述阅读形式的进阶带来的变化,所以此处可填“在阅读体验上(在阅读方式上)”。
乙处:根据后文“虽然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以及“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价值也……凸显: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可知这一段主要讲阅读的意义在于能启发思考,所以此处可填“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处:前文说“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价值也”会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所以填“更加”。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
B处:根据句子结构,本处需要填写“情怀与气质”的谓语动词;结合常识,“情怀与气质”需要慢慢培养、蓄积,所以可填“涵养(培养)”。涵养:蓄积并保持(水分等)、培养(品德、修养等)。培养: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C处:根据前文“这种价值,正是走马观花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这里强调的是阅读行为给予读者的独特的东西,所以可填“馈赠(体验)”。馈赠:赠送的东西、礼品。体验:表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打开”与“障壁”动宾搭配不当,“障壁”有障碍、壁垒的意思,“打通”与“障壁”搭配更合适;
二是“不仅……,更……”语序不当。“突破……界线”和“打通……障壁”在逻辑上,应该先打通书本之间的障壁,才能进一步突破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所以应将二者的位置互换。
修改后的句子为: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 到 “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泛观”,广泛地浏览;“博取”,广泛地获取知识;“不若”,比不上;“熟读”,精读;“精思”,深入思考。句意:广泛地浏览和获取知识,比不上精读并深入思考。
A.“不如不阅读只进行深入思考”错误,“泛观博取”并非不阅读;
C.“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没有这种逻辑关系;
D.“与精读并深入思考是一样的”与原文意思不符。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比喻:由“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可知,把书本比作“时空容器”,时空容器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本虽小却能容纳古今中外丰富的内容和思想,使读者更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书本的这一特点。
②排比:由“‘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书本内容包含了美丽意象、宏大场景、深沉思考等,体现了书本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增强了语势,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③引用:由“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知,这些引用具体地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经典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底蕴,增添了文采,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书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揭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和世界秩序,即不同事物、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道路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题目进一步将这一理念与当今社会的多个层面联系起来,如个人发展、文化交流、国家关系等,提出了合作与对抗、团结协作与以邻为壑、开放包容与封闭狭隘等对立的选择,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这些方面应秉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展现出勇气与智慧。
在审题时,首先要深刻理解名言的内涵,把握其核心思想——强调多样性与和谐共生,反对相互排斥和冲突。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可以联想到在与他人相处、竞争、合作时,是选择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还是相互拆台、孤立他人;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想法时,是选择包容接纳,还是固执己见。在文化交流方面,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吸取精华、促进文化繁荣,还是盲目排斥、自我封闭;如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在国家关系上,更是关乎全球和平与发展,是倡导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采取对抗、制裁等手段,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局。
参考立意:
1.和合共生,方得始终。
2.以文化之和,铸文明之光。
3.于国之大者,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