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一条有着人工智能加持的红毯上,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与蹒跚起步的具身机器人,一起精彩亮相;
一条条如柳条般悬挂的条幅、一个个持续滚动的视频画面,写满了申城中小学生对于科学和未来的好奇之问;
从蛋白质模型到芯片、从超级巨轮到大飞机,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展品,浓缩了上海近年来获得的卓越科技成就;
……
今年的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不仅是上海科技力量的一次惊艳亮相,更向公众展现出这座创新之城的“基因”。
“原始创新”基因,激励更多“从0到1”
“做一些重要的、原创的科研工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当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第一次走上上海科技节红毯时,他最想对公众说的是,“希望大家更多关注那些需要无比勇气去突破的颠覆性技术,同时也要支持将这些新技术推向产业,由此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2024年,阮昊参与研发的Pb级光盘登上了《自然》杂志。“最初,我们对于Pb级光盘只是一个创新的想法,因为难度很大,在国际上没有科研团队敢于尝试。”阮昊直言不讳地说,“要支持这样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基础科研项目,无论是政府项目还是基金项目,肯定会有不少顾虑。然而,上海就是愿意支持这种别人没做过的创新项目,或者是别人做不出来的高难度项目。”连续7年,上海坚定不移地支持“超级光盘”团队从科学原理开始的创新突破。
如今,“超级光盘”获得了科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不仅有非常多的上海投资机构与我们进行对接,表达了对成果产业化的高度兴趣;还有上海的一批产业化攻关的政策,也都在不断推动这一原始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阮昊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年来,上海鼓励原始创新的氛围正在变得越来越浓厚。”
阮昊和他的“超级光盘”,是上海积极推动“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构建原始创新策源地行动的受益者之一。今年公布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一半与上海科研团队有关,除了“超级光盘”,还有全球首个通用CAR-T治疗、嫦娥六号首次在月背采样、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以及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成功发射登上榜单。近5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刊累计发表论文628篇,占全国29.2%。
让这些“0到1”创新成果背后的科研团队在科技节高调亮相,不仅是对更多正默默耕耘在科研无人区的“勇士”们的巨大激励,也让“原始创新”的基因深深镌刻进上海的创新精神之中。
“海派创新”基因,激励更多学科交叉
“在传统肺穿刺检查中,定位、进针、取样,以及术后检测,需要做4次CT。这样的操作,不仅意味着患者和医生都要‘吃’下很多放射线,还会因为要调整针的位置,让患者经受更多痛苦。我们从临床这个现实问题出发,依靠学科交叉突破一道道难关,研制出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在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的“迷你演讲(Mini Ted)”环节,作为主讲人之一,上海肺科医院院长陈昶分享了他的创新故事。
“在临床上,各种小问题随处可见,但一个小问题的解决往往会衍生出一连串问题。行医者要心怀怜悯之心,与患者感同身受,才能不畏困难、不厌其烦地去逐个解决。”最初,陈昶只是想用机械臂代替人,然而很快发现了更多深层次问题,“比如,人的呼吸、心跳都会带来病灶位置的变化,机械臂需要对准‘移动靶’,这就需要光学跟踪系统;而要扎得准,能避开骨头、心脏、大血管等‘障碍物’,则需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设定入针路径。”
在解决临床难题的过程中,陈昶深刻地感受到仅仅依靠医生的力量是不够的。“光靠医生磨练自己的技术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更多的答案需要汇聚多方科技之力来解答。我们与人工智能、3D打印、光学追踪、数学计算等不同学科的团队实现了有效的交叉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准真正匹配的人和团队是最有挑战的事情。”在陈昶看来,兼容并包的上海“海派创新”基因为不同学科团队之间无缝对接、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与全球的同行交流中,他们都由衷感概,上海科技创新环境极好。”
如今,在科研创新中,多学科交叉成为趋势;在技术创新中,上下游合作已成常态……,上海城市创新精神中的“海派创新”基因也日益展现出重要性。在今年上海科技节上,“海派创新”基因带来的科研成果也随处可见:登上《细胞》杂志的“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模型”,是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合作完成的;可以像纸片一样弯曲的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则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长沙理工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
“敢于提问”基因,启迪创新思维
“目前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计算机算力上限?”“没有听觉的生物是否会被声波所影响?”“人类的生命如何达到永恒?”在科技节开幕式现场,这些包含了科学与哲学韵味的问题,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它们或是被挂在展厅中央,或是在电子屏上滚动显示,还有中小学生直接向院士提问。
这些问题来自“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在现场的“问启未来展”上,从10万个问题中遴选出的500余个科学好问题,让观众在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中,感受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迸发。而更为重要的是,“问启未来”不仅是一场科技展览,更是一场创新思维的启迪,它鼓励青少年和上海科技工作者们能够突破思维定式,从生活观察、学科交叉、未来想象等维度提出原创性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鼓励他们能够通过检索或是实践来回答问题,或是对问题进入更深入的思考。”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看来,从提出问题到尝试解答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既是一次科技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培育科学思维的过程。
“我们今后或将鼓励更多市民加入提问的队伍中来,在全社会掀起观察-思考-创新的热潮。”王小明对“问启未来”充满期待。
随着人工智能给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带来更多赋能,“提出问题”也正在变得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大科学家费曼曾经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意面不能折成两端,而总是折成好几段?这个看似生活化的问题,其实蕴含着有趣的材料和力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章文俊说,一直到2005年,费曼的“意面之问”才被两个法国科学家解答,涉及到弹性波与意面材料的关系;随后,来自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又破击了“意面之问”,可以通过施加一定角度的扭力让意面折成两端。
毋庸置疑,在科技创新中,提出一个好问题,尤其是能带来原始创新的颠覆性问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让青少年从小开始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敢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则将会给上海的创新文化注入无限的未来可能。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拾 摄影:杨浦东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