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等六类情况做到“六必访”,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
近日,北京市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受到网友较多关注。这是该市首次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化部署,在升学焦虑、就业压力依旧左右着家长们教育观的当下可谓一剂“良药”,但如何具体落实到位,还面临重重考验。
前一阵有个报道上了网友热搜榜,说的是北京儿童医院自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里,接诊量已经近1万人次。这道出了“唯分数论”惯性尚存之下的一个现状:很多孩子面临长时间伏案学习、缺少运动等问题;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沟通,导致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症结所在。北京“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在“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后的此时发布,便是要剑指更深层的矛盾——当课业负担减轻后,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唯分数、唯升学”评价惯性,真正建立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新坐标?
新政策将家校共育纳入评价体系,要求家长每日“倾听一刻钟”、每周“活动一小时”,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息屏行动”,以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一方面是对家庭教育的具体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加强亲子沟通,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家庭层面获得回应,另一方面也是期待在教室之外构建起完整的成长支持网络,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撑。
当然,这样的“家校共育”模式属于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具体到落地还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家长面临“请假困难”“难以保证按时下班”等现实问题,政策要求家长“每日倾听一刻钟”,但双职工家庭时间匮乏,易流于形式化打卡;教师承担的“六必访”家访任务,可能因非教学负担过重而难以深入;“息屏行动”也极有可能陷入“既要限屏又要用屏”的悖论……如何让这些措施有效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主义的完成任务,还有赖多重环境的改善、教育理念的转型。比如,从单位层面如何通过错峰上下班、弹性工作时间等制度为家长营造陪伴条件;学校方面如何科学量化教师工作量统计,将家访等活动计入工作量考核……唯有构建多方联动的支持网络,才能让政策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北京“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让我们看到,“身心健康”的标准正在从“软指标”向“硬指标”转换。若要“硬指标”产生真正的约束力,需要整个社会认知的重构,不但要破除“唯分数论”,更要立住“新标尺”。唯有优化制度设计,化解家校的教育焦虑,以包容心态接纳教育新理念,才能让这“二十条”不仅仅停留于纸面,而是成为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温暖明灯。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对整个社会育人观念的革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段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