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大632中外文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1.苏轼曾提出词自是一家,实际上就是以诗为词,如何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以诗为词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35分)
【鸿知考研网答案解析】
如何理解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积极影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①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
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变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