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女儿放学回家神情疲惫,加上来例假,她一见我就没好气地说:“好累啊,老师的要求太高,真不想上学了!”
我安慰她:“别这么想,世上哪有轻松的事?你上学累,妈妈上班也累,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扣完房贷、车贷,薪水就不剩几个了。”
女儿气不打一处来:“妈妈,你就会跟我比惨。哎呀,我的肚子痛死了……”
我不知说什么好,就问:“喝热水吗?”
结果,她气哼哼地一扭头,进了自己的房间,然后把门一摔。
我本想安慰她,没想到她比之前更生气了。
请问,我做错了什么?我该怎么做才对?
答:
安慰孩子,没想到孩子听完更生气,这往往是安慰话说得有问题。比如:
第一类:“不要这么想”“没那么糟”
你以为这是在安慰孩子,然而你说的“不要这么想”暗含的意思是“你太敏感,是你不对”;孩子正处于痛苦中,你却说“没那么糟”,相当于否定、轻视孩子的感受。孩子见你持这种态度,倾诉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
第二类:“我比你更惨”
如果这句话能够表达同情,那表达的也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孩子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你却打断他说“我比你更惨”,等于否认了孩子情绪的合理性、经历的独特性,把关注的焦点从孩子转向了自己。
同时,居高临下的同情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没有把孩子放在和你平等的位置上看待。
第三类:过早地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
为表明自己跟孩子站在同一条阵线上,有人会在孩子刚吐槽时就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其实,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相当地耗时耗力,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说“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要等孩子全部说完之后再说。
第四类:生硬地讲大道理,仅提供口头帮助
沟通,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接纳。孩子吐槽,家长不要生硬地讲大道理,也别只是在口头上说要帮助孩子,却不付诸行动。
那么,想安慰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1. “看到”他,不加评判地接受他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翻阅罗杰斯的咨询案例集,会发现“嗯”字大量出现在他对来访者的回应中。这表明,他在做一件事——真切地倾听,并在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不加评判的回应,确保了倾诉者的情绪输出是通畅的,倾诉者的痛苦会随着情绪的宣泄而得到缓解。
2. 陪着他,和他产生情感共鸣
我上高中时,父亲意外去世。一天晚上,我坐在操场边落泪,同桌找到我,在我身边坐下。他什么也没说,就默默地递纸巾给我。那晚,是我整个高中阶段最温暖、最难忘的一晚。
同桌没说一句话,只是默默陪伴,却让我感到了莫大的支持。所以,想安慰一个人,有时待在他身边,陪着就行。当然,如果关系较亲近,用肢体接触对方,效果更好。可以根据关系远近和对方习惯,握对方的手、搂对方的肩、拥抱对方、鼓励对方倾诉甚至哭泣。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忘记别人说过什么,却不会忘记别人拥抱自己时的温暖。
3.为他做点什么,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对方陷入纠纷,你为他找来律师,这种帮助是雪中送炭,因而特别有效。所以,当孩子来了例假,你直接冲杯红糖水递过去,肯定比询问“喝热水吗”更能帮助她。
人生路漫漫,谁都有难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果你能学会恰当地安慰别人,就等于学会了一项很实用的技能,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也能密切夫妻关系、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