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可我不想拆。”电话那头,儿子小宇的声音闷得像块湿棉花,裹着说不出的委屈。我攥着手机的手猛地一紧,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这孩子,明明高考前还信誓旦旦说要冲985,怎么现在连录取通知书都成了烫手山芋?
一、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溃败”
我火急火燎赶回家时,小宇正盯着桌上那封未拆的通知书发呆。信封上的校徽红得刺眼,是所省属二本院校,离他梦想的大学差了十万八千里。“妈,我查了,这专业就业率才40%,我学它干嘛?”他突然抬头,眼眶红得像要滴血,“我要复读!”
我喉咙一哽,想起三个月前他熬夜刷题的模样:台灯下,他弓着背,草稿纸堆得比课本还高,嘴里念叨着“再拼一把,明年一定行”。可现在呢?政策像一盆冷水,兜头浇灭了他的希望——“公办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不得举办复读班”。这行字我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每个字都像针,扎得心口生疼。
“妈,咱们去问问县一中吧?”小宇拽着我的袖子,眼神里带着最后一丝侥幸。我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上周我就跑过教育局,人家把政策文件拍在桌上,红头印章晃得我眼晕:“这是省里统一规定,为了公平!应届生和复读生抢资源,对谁公平?”
(图片由AI生成,属于家校小二在先创作)
二、公办高中的门,锁死了复读生的路
第二天,我还是带着小宇去了县一中。校门口的公告栏贴着新学期招生简章,“复读生”三个字被红笔狠狠划掉,像道永远跨不过的沟。门卫大爷探出头:“别问了,去年还有复读班,今年全撤了,老师都调去教高一了。”
小宇的肩膀耷拉下来,手指死死抠着书包带。我想起他高二时,班里转来个复读生,那孩子每天五点起床背单词,晚上躲在厕所刷题,最后考上了清华。当时小宇还跟我说:“妈,复读生多不容易啊,他们比应届生多背了一年书,多熬了一年夜。”可现在,政策却把这群“多熬了一年”的孩子,推到了悬崖边。
“凭什么?”我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复读生就不是学生了?他们只是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怎么就破坏公平了?”门卫大爷叹了口气:“政策就是这么定的,咱老百姓能咋办?”
三、培训机构的“天价账单”和自学的“孤军奋战”
回家的路上,小宇一直沉默。我偷偷翻手机,本地复读培训班的广告铺天盖地:“名师授课,小班教学,提分保障!”可一打听价格,我的心凉了半截——最便宜的班也要三万八,还只教到明年三月;全封闭的“冲刺班”更贵,六万八,还得签“提分协议”,达不到分数只退30%。
“妈,咱们不去培训班。”晚上,小宇突然开口,“太贵了,我不想你们为我欠债。”我鼻子一酸,想起他爸去年做手术,家里还欠着五万块外债。这复读的钱,上哪儿凑去?
“那我自学!”小宇攥紧拳头,指甲泛白,“我去图书馆借书,去网上找网课,我就不信考不上!”可看着他瘦得脱形的脸,我心疼得直抽——自学?他连高考卷的题型都摸不透,谁给他答疑?谁给他模拟考?谁在他崩溃时递杯热水?
(图片由AI生成,属于家校小二在先创作)
四、公平的天平,到底偏向了谁?
政策制定者说“为了公平”,可这公平,真的公平吗?
应届生有公办高中的资源:名师授课、系统复习、定期模拟考,甚至还有心理辅导。复读生呢?要么花天价去培训机构,要么孤军奋战在家自学。这就像一场赛跑,应届生穿着跑鞋,复读生却光着脚——政策说“光脚也能跑”,可谁不知道,跑鞋能让人跑得更快、更稳?
“妈,你说政策是不是针对我们?”小宇突然问。我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政策真的是针对复读生吗?还是说,在“教育公平”的大旗下,我们忽略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五、热议背后的呼声:别让复读生成为“政策孤儿”
我把小宇的遭遇发到了家长群里,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家孩子也复读,现在只能在家自学,天天哭!”
“培训机构太黑了,三万八?抢钱呢!”
“政策说公平,可应届生有老师盯着,复读生连个问问题的人都没有,这公平吗?”
评论区里,家长们的愤怒和无奈几乎要溢出屏幕。有人说:“复读生也是孩子,他们只是想弥补遗憾,为什么连个机会都不给?”有人说:“政策应该更人性化,比如允许公办高中收复读生,但单独编班,不占用应届生资源。”还有人说:“教育公平不是一刀切,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奔跑。”
六、复读生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现在,小宇还在坚持自学。他每天六点起床,背单词、刷题、整理错题,晚上学到十一点才睡。我看着他瘦削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他明明那么努力,却因为政策,不得不走一条更艰难的路。
教育公平,不该是冷冰冰的文件,而该是有温度的关怀。复读生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只是一群想再拼一次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排斥、被边缘化,而是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能让他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所以,我想问问:当我们在谈论“教育公平”时,是否真的听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当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是否真的考虑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复读生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个问题,不该只有家长在问,更该有政策制定者、教育者,甚至整个社会,一起思考,一起回答。
因为,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