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第五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实践研讨会论文征集评审结果”公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彪、张丽伟撰写的《生成式AI时代思政教师角色建构:从主导到引导的路径突破》获得一等奖,毛婷婷撰写的《大中小思政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课程衔接研究》获得二等奖。
一等奖
文章摘要
生成式AI时代思政教师角色建构:
从主导到引导的路径突破
王彪、张丽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思政教育生态。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推动知识获取模式从"教师主导"向"算法驱动"转变,引发思政教师面临知识权威消解、角色定位模糊与价值观引导效能弱化的多重挑战。作者通过“困局-破局-立局-拓局”探索思政教师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型。
文章聚焦生成式AI对思政教师角色的三大困局,在本质上是技术、资本与教育规律的三重矛盾叠加。在技术层面,知识获取方式和内容冲击教师传统权威;在资本层面,流量逻辑倒逼价值观传播娱乐化;在教育层面,工具理性异化育人本质。这些矛盾推动思政教师角色的建构。
根据三大困局本文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治理-价值共识”三维框架,通过“场景突破-监督突破-意义突破”为主线进行破局,引领思政教师在人机协同中重置话语权,在技术治理中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在价值引导中重建育人本质。
作者以"矛盾分析法"教学实践验证立局。教学设计从场景设计、技术治理、共识形成到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展开,充分发挥教师的统筹能力、价值校准能力和思想引领力,验证了“技术工具与价值引导”协同增效的可行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对思政教师提出系统性挑战,需构建“能力提升-资源支持-评估优化-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思政教师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战略转型,既是应对技术解构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为党育人"使命的时代应答。唯有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价值引领主体性,方能真正实现信息化赋能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统一。
二等奖
文章摘要
大中小思政课视域下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课程衔接研究
毛婷婷
大中小思政课是一个总体教学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连贯、课程层次递进的有机整体。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纵向衔接是核心命题。当前教学实践面临三重结构性障碍:教学目标离散化导致学段间缺乏递进性,小学阶段侧重故事化感知却忽视思维启蒙,大学阶段追求学术深度而弱化基础衔接;课程体系碎片化造成内容断层,小学的隐喻教学未能为中学原理学习奠基,大学的专业研读又脱离基础教育认知水平;教学方法割裂化(小学游戏化、中学应试化、大学讲座化)难以适配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辨的认知跃迁。这些症结根源在于对学情规律把握不足、经典文本梯度开发缺位及跨学段协同机制缺失。
本文通过构建三层递进式路径破局:一是深化系统研究,建立科学衔接框架。依据“启蒙—认知—思辨—研究”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准定位学段目标:小学通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故事片段培育劳动价值观感性认同;中学以《共产党宣言》核心论断构建唯物史观认知框架;大学深入《资本论》手稿开展理论创新。同时建立“主题轴心”贯穿机制,如以“人的解放”串联各学段内容,配套《教学衔接指南》明确进阶边界。二是开发梯度内容,实现精准教学供给。构建“核心文本+现实链接”双层架构:小学用绘本呈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协作精神;中学结合工业革命案例解析“两个必然”论断;大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剖析网络意识形态。重点强化语境转化——低学段还原历史语境(如19世纪工人运动影像辅助理解《共产党宣言》),高学段注入当代价值(用“剩余价值理论”解读数字经济劳资关系)。三是创新教学机制,强化知行合一闭环。纵向构建三级课程链:小学“马克思主义故事园”实践岗、中学“经典著作选读”议题辩论、大学“《资本论》研读”学术训练。横向推动大中小不同阶段课程相互融合,同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通过跨学段联合备课化解教学断层,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生成的质变。
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讨会已举办多届,对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意义重大。第五届会议以“深化思政铸魂育人工程,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为主题,吸引京内外30余所单位、400余人参会,是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关键实践,标志着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参与论文评比和课题申报。通过搭建平台、邀请专家指导,引导教师结合学段特点深耕研究,此次获奖便是成果体现。同时,学院推动论文研究与课题申报结合,聚焦学段衔接、技术融合等核心议题,以科研赋能教学,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