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身边有不少当老师的朋友,大家聊起朋友圈,总觉得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无奈。
家长的眼睛是“放大镜”——
🌟你发个“累瘫了,终于周末!”配张瘫沙发图。家长可能想:“老师喊累?那还有心思管我家孩子吗?”
🌟你晒个新买的包/去了趟高档餐厅。家长可能嘀咕:“老师工资这么高?/是不是收礼了?” 或者给孩子压力:“你看老师都用这么好的,你也得努力!”
你觉着是生活分享,家长可能拿着“师德标尺”在量,解读出八百个意思,冤不冤?
老师也想在朋友圈里松口气,做回自己。但职业带来的这份“被关注”,让这份松弛感必须带着点分寸。就像我那个朋友说的:“不是不想真诚,是怕自己的真诚,被误读成别的样子。”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老师也是人,会累、会烦、会有小情绪,但朋友圈终究是个半公开的场合,有些话,倒不如跟身边的朋友发发牢骚来得痛快。留一点空间给真实的自己,也留一点体面给工作,大概就是最好的平衡了。
提醒大家,有几处“雷区”千万别碰:
1、吐槽/抱怨:工作累、学生难管、家长难沟通… 再憋屈也绝对绝对不能发朋友圈!指不定传到谁耳朵里,小事变大事。
2、争议话题:社会热点、敏感事件、激烈观点… 咱是老师,身份特殊,容易引火上身,闭嘴保平安。
3、炫富/高消费:新包包、豪车、五星级酒店…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酸葡萄心理,低调是美德。
4、私人情感/家庭矛盾:和对象吵架、婆媳问题… 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家长是“外”。
5、暴露行踪/隐私:实时定位、孩子学校名字、家庭住址附近标志……安全第一! 防人之心不可无。
6、“不太符合教师人设”的内容:深夜泡吧(即使合法)、过于暴露的照片、过于“放飞”的言行… 想想孩子和家长看到会怎么想?
7、“朋友圈不是日记本!”别啥都往上倒。当老师,就得有点“公众人物”的自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发最安全,要发就谨小慎微。省下来的心思多琢磨琢磨课,多关心关心娃,更值!
8、“私人生活留给自己人。”真正的放松和分享,留给现实中的家人、闺蜜、铁哥们儿。面对面聊天、小群吐槽,比发朋友圈痛快多了,也安全多了!
关于“朋友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么?我们评论区见!
内容选自:园丁后花园,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