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千辛万苦养出来一个嫌你穷的白眼狼!”
中国很多父母倾尽所有想要给孩子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但最后却养出来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环节错了?
下面看看真正有钱的家庭是怎么培养孩子的三观您可能就明白了。
砸钱只能喂大孩子的欲望
父母省吃俭用自己顿顿咸菜馒头也要给孩子买限量款球鞋,送去昂贵的暑期游学。
本以为能让孩子更有见识增强自信,可孩子回来后却开始挑剔家里不够宽敞,抱怨父母挣钱少支撑不起他的梦想。
很多父母都陷在一个执念里,那就是富养用钱把孩子喂饱!
工薪阶层的父母自己可以顿顿咸菜馒头,但孩子脚上必须是限量款球鞋,生怕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他们咬着后槽牙把几万块积蓄砸进一场暑期游学,然后在朋友圈里配上九宫格的精致照片,和一句“女儿的世面我们来给”。
这份自我感动的付出更像是一种普通家庭对上流生活的笨拙模仿,可惜生活不是剧本,砸钱也买不来预期。
孩子从欧洲回来,什么文化冲击、历史底蕴,统统记不住,印象最深的是酒店大堂那个流着巧克力酱的喷泉。
住惯了五星级酒店他开始挑剔家里不够宽敞,吃遍了米其林餐厅他觉得妈妈做的家常菜索然无味。
物质的洪水冲刷下来孩子的精神世界只会寸草不生,最可悲的不是养不出贵子而是养出了白眼狼。
当孩子的眼界和欲望远远超过家庭的承载能力时,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就在亲子之间悄然拉开。
他会开始嫌弃你的工作不够体面,抱怨你的能力撑不起他的梦想,这才是富养悲剧里最诛心的一幕。
这就像给一棵树猛灌肥水,叶子油光锃亮根却早就烂了,孩子并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变得更自信更优秀。
相反他成了一个永不满足的欲望黑洞,习惯了索取忘记了感恩,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哭闹、摔东西,甚至嘶吼着抱怨为什么你们这么没用!
这哪里是富养?这分明是亲手在家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真正的富养是精神上的加固
那些真正有远见的家庭无论贫富,都早已看穿了砸钱成功的迷雾,他们明白所谓富养,不是给孩子铺一条康庄大道,而是教会他在泥泞里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们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处处需要被伺候的游客,而是希望他成为一个能掌控自己人生的舵手。
说到底真正的富养是在孩子的大脑里,植入一套强大的心智操作系统,这套系统远比银行卡里的数字更保值,也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它给的不是一时的感官享受,而是长久的内在力量,有了它孩子才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这套心智系统听着玄乎,其实就藏在日常的养育细节里,它主要由三种核心能力构成。
第一样是驾驭欲望的能力,孩子想要一部昂贵的游戏机怎么办?直接给他他不懂珍惜,直接拒绝他会心生怨恨。
高手父母会选择置换,一位爸爸是这样做的,他让儿子自己经营一个旧物闲置账号。
从给旧玩具拍照、写文案,到跟买家磨嘴皮子、打包发货,儿子忙活了一个月挣了一千多块,爸爸再补上差价游戏机到手了。
儿子捧着游戏机的那一刻眼睛里闪着光,那份靠自己双手挣来的踏实感,是任何礼物都换不来的。
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延迟满足训练,它让孩子懂得任何价值背后都凝结着脑力、体力和时间的付出。
第二样是看透本质的能力,很多家庭教育只有输入没有处理,孩子读了很多书去了很多地方但脑子依然是一片混沌。
高段位的父母总会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追问孩子,逼着他复盘,“你觉得这本书里主角哪个决定最蠢?要是你你怎么做?”
“我们这次卖东西最大的困难是啥?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
这种不断的追问和反思,就是在打磨孩子大脑的“信息加工厂”,它迫使孩子穿透表面,去探究因果、看见症结、寻找方法。
这套思维程序一旦养成,他看到的就不再是迪士尼的烟花,而是迪士尼这家公司怎么把烟花变成钱的。
第三样是掌控情绪的能力,情绪稳定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可惜太多父母自己就是情绪的奴隶,用吼叫和暴力管教孩子,结果养出了另一个一点就着的炮仗。
真正高明的做法是帮孩子搭建一道情绪防火墙,当孩子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发雷霆时,低配父母会吼不许哭!
而高配父母会走过去抱住他,平静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火大,因为努力了半天的积木倒了,这种感觉叫挫败感,没关系我们都常有,我陪你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让他去看世界不如让他去创造世界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名人来衡量的,而是看他解决了多少问题,反思了多少次失败。
带孩子去一百次美术馆不如让他亲手捏一次泥巴,哪怕捏得歪七扭八!
真正的底气从来不在于父母兜里有多少钱,而在于孩子眼睛里有没有光,心里有没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别再用物质的拐杖去撑起孩子的未来了,他的人生路终究要靠他自己走。
你唯一能给的,是让他有能力走得稳看得远!
那么大家现在还会认为富养孩子是直接给予金钱吗?大家啊在家里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打在评论区互相交流哦!
参考资料:
读者《成年人最好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