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问心理教育有用吗?设立家规时,家长可以这样做来获得孩子的认同
开心田螺
2025-07-25 14:08:51
0

设立家规时获得孩子的认同,关键是让孩子从 “被动遵守” 变成 “主动参与”,让他们觉得 “家规是保护大家的规则,不是束缚我的枷锁”。以下是具体做法,从 “共同制定” 到 “灵活执行”,让家规落地时少些抵触、多些认同:

一、从 “问题场景” 入手,让孩子明白 “为什么需要家规”

家规不是家长凭空制定的 “命令”,而是解决家庭中实际问题的 “约定”。先让孩子看到 “没有规则” 的麻烦,他们才会理解 “规则的必要性”。

  • 具体做法:
  1. 全家围坐在一起,聊 “最近家里哪些事让大家不舒服”(家长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感受,不评判):
  • 孩子可能会说:“哥哥总抢我的玩具,我不开心”“妈妈总看手机,不陪我玩”;
  • 家长可以说:“爸爸发现大家吃饭时都看手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了,有点可惜”。
  1. 把这些 “不舒服的事” 写在纸上(如 “抢玩具”“吃饭看手机”“睡前吵吵闹闹”),告诉孩子:“我们一起定些规则,解决这些问题,让家里更舒服,好不好?”
  • 实例:二胎家庭中,孩子常因 “抢电视” 吵架,家长可以说:“你看,因为没规则,你们每天为看电视吵架,两个人都不开心。如果我们定个‘看电视规则’,大家轮流选节目,是不是就不会吵架了?”

二、让孩子 “参与制定规则”,赋予 “话语权” 和 “选择权”

孩子对 “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更有认同感。家长要放下 “我说了算” 的权威,给孩子 “表达想法” 和 “投票选择” 的机会,哪怕是低龄孩子,也能感受到 “我的意见被重视”。

1. 规则内容 “具体、可操作”,避免模糊的 “大道理”

  • 不说 “要懂礼貌”(太抽象),而是针对具体场景定规则:“别人帮忙后,要说‘谢谢’”“进别人房间前先敲门”;
  • 不说 “要按时睡觉”,而是约定 “周一到周五晚上 9 点上床,周末可以晚睡 30 分钟”(明确时间,留弹性)。
  • 制定时的小技巧:
  • 让孩子用 “我希望……” 的句式提出规则,家长帮忙完善:
  • 孩子说 “我希望哥哥别抢我玩具”,家长可以引导:“那我们可以定‘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问 “可以借我玩 5 分钟吗”’,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 孩子说 “我希望妈妈别催我写作业”,家长可以说:“那我们定‘每天放学后先玩 30 分钟,再写作业,妈妈不催,但要在晚饭前写完’,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2. 用 “投票” 决定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家长也参与投票)

  • 对有争议的规则(如 “周末要不要睡懒觉”),全家投票决定:“同意周末可以睡到 9 点的举手”,让孩子感受到 “规则是大家共同的选择,不是爸妈强迫的”。
  • 低龄孩子可以用 “举玩具” 代替投票(如举汽车玩具表示同意,举娃娃表示不同意),让他们觉得 “自己也有决定权”。

三、规则要 “保护所有人的需求”,不偏袒任何一方

孩子抵触家规,常因为觉得 “规则只约束我,不约束爸妈”。好的家规应该 “对全家都有要求”,让孩子看到 “爸妈也要遵守”,从而减少 “不公平” 的抱怨。

  • 具体做法:
  1. 规则中包含 “孩子需要遵守的” 和 “家长需要遵守的”:
  • 孩子的规则:“玩具玩完后放回原位”“晚上 8 点后不大声吵闹”;
  • 家长的规则:“陪孩子时不看手机”“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如周末去公园)”。
  1. 明确告诉孩子:“规则对每个人都一样,爸妈没做到也要受惩罚,比如妈妈陪你时看手机,就多陪你 10 分钟作为补偿。”
  • 实例:制定 “吃饭规则” 时,不仅要求孩子 “不挑食、不玩食物”,也约定 “家长吃饭时不看手机、不批评孩子”,让孩子觉得 “这是保护大家的规则,不是只管我的”。

四、用 “温和的后果” 代替 “严厉的惩罚”,让孩子明白 “规则的意义是承担责任”

规则的 “惩罚” 不是为了 “让孩子害怕”,而是让他们体验 “不遵守规则会带来什么自然结果”,从而主动选择 “遵守规则更划算”。

  • 适合孩子的 “自然后果” 和 “逻辑后果”:
  • 若孩子不遵守 “玩具归位” 规则:后果是 “下次想玩时找不到玩具,只能自己慢慢找”(自然后果,家长不帮忙);
  • 若孩子不遵守 “按时睡觉” 规则:后果是 “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上学可能迟到,错过早餐”(自然后果);
  • 若孩子不遵守 “轮流玩玩具” 规则:后果是 “接下来 10 分钟不能玩这个玩具,让给对方”(逻辑后果,与规则直接相关)。
  • 关键原则:后果要 “温和、相关、提前约定”,不翻旧账、不人身攻击。
  • 比如孩子抢玩具时,不说 “你怎么这么自私,上次也抢”,而是说:“我们约定过‘抢玩具要暂停 10 分钟’,现在你需要等 10 分钟再玩,弟弟先玩。”

五、定期 “复盘调整”,让规则 “与时俱进”

家规不是 “一成不变的铁律”,孩子在长大,家庭情况在变化(如添了新成员、孩子上学了),规则也要跟着调整。定期和孩子 “回顾规则”,让他们觉得 “规则会为我们服务,不是僵化的束缚”。

  • 具体做法:
  1. 每 1-2 个月全家聊一次:“现在的规则有哪些好用?哪些觉得不合适?”
  • 孩子可能会说:“‘每天只能看 20 分钟电视’太短了,能不能改成 30 分钟?”
  • 家长可以说:“如果你们能做到‘看完后主动关电视’,我们可以试试改成 30 分钟,观察一周,好不好?”
  1. 对孩子提出的 “合理调整”,及时采纳并肯定:“你提出的这个想法很好,这样规则更公平了,谢谢你帮我们完善规则!”

最后:家长的 “以身作则” 是获得认同的 “隐形密码”

孩子最在意 “家长是否说到做到”。如果家长自己 “吃饭看手机” 却要求孩子 “吃饭不能玩”,孩子会觉得 “规则是假的”,自然不会认同。

  • 当家长不小心违反规则时,主动道歉并承担后果:“妈妈刚才答应陪你玩,却忘了,是妈妈不对,现在补上 20 分钟,专门陪你搭积木,好不好?”
  • 这种 “家长也会犯错,但会改正” 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更愿意遵守规则。

其实,家规的终极意义不是 “约束”,而是 “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被尊重、被爱护”。当孩子从规则中感受到 “这是保护我的,也是保护大家的”,认同就会自然产生 —— 因为他们知道,家规不是 “爸妈用来管我的工具”,而是 “我们一起让家更温暖的约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英文阅读理解如何在30分钟内完... 在11+考试中,英文阅读理解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读完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文章部分往...
2025乡镇公务员重大变革,新... 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2025年乡镇公务员招录制度迎来革命性变革 在当前就业市场日趋严峻的挑战下,国家...
迎新2025|“新生入校的心理... 迎新2025 一见倾“新”共赴韶华 研究生成长经验分享会 亲爱的2025级研究生新生们,在这个新的起...
浙大公布新生数据,这类考生占6... 潮新闻客户端 朱张津 整理 开学在即,近期,浙江高校陆续发布了2025级本科新生大数据,包括录取人数...
“准85后”!211大学副校长... 8月25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方面获悉,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萌拟任教育部直属高校正职,公示时间...
储殷教授杀疯了:揭露大学老师的... 储殷老师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作为大学教师,他不仅因为自己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为批判和...
迎新时刻|25级萌新看过来:督... 亲爱的新生小伙伴们 大家好呀~ 上次为大家介绍了管科类班级的督导 想必其他班级的同学 也对自己的督导...
温馨提醒|家长必看!孩子这些表... 下周 大中小学将陆续进入开学季 还剩一周调整时间 如何帮孩子收收心 告别“开学焦虑” 以更加饱满的状...
你知道吗?爱丁堡大学本科录取条... 你知道吗?爱丁堡大学本科录取条件?看完你就明白了! 作为一个致力于分享教育资讯的百家号博主,我时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