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期,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如当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突然宣布“2026年起专硕要多读1年”,法律硕士从2.5年拖到3年,金融硕士从2年变成3年……高校及部分老师认为,延长专硕学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然而,考研党及网友并不买账,评论区一片骂声。(源自第一财经日报灯光媒体)
“招个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连PS基础操作都要教!”这条点赞几百的吐槽,撕开了学历注水的遮羞布。更扎心的是经济账。按一线城市标准测算:专硕年均学费1.5万(公立)-18.8万(私立)不等,校外租房年支出2-3万,生活费月均2500-3000元。网友@犀利吐槽:"建议读到退休,反正35岁也要失业!"
延长学制,到底肥了谁腰包?看看高校的账本就知道多划算: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学费从2年2.4万涨到3年3.6万,而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几年前就明确不提供专硕宿舍,逼着学生在北上广深硬扛每月2000+房租。@考研锦鲤许愿池 哀号:"农村娃考研=给房东打工三年。"
多读一年真能长本事?企业HR笑了。某大厂招聘主管私下吐槽:“面过上海某高校新传硕士,连剪辑软件时间轴都不会拖。”这种荒诞背后藏着教育断层的真相:本科该学的技能堆到研究生补课。教育部2022年数据显示,硕士整体延毕率24%,博士65%。说白了,高校是用时间换合格率,跟教学质量半毛钱关系没有。
最惨的还是寒门学子。河北家长@倔强老玉米晒出账单:儿子读某211电子专硕,三年总花费破12万,“村里信用贷都借遍了”。更绝望的是年龄杀——女生读研三年毕业27岁,28岁考公,私企又嫌“未婚未育”。评论区神总结:“穷人拿命换学历,富人花钱买时间”。
破局需要更务实的选择。对研究生来说,要么死磕未延长专业:旅游管理(如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如西南财经)等专硕仍保持2年制,今年可能是最后窗口期。
要么抢时间:英国曼大教育学1年学费约20万人民币,比国内3年总成本还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硕士1年学费18万港币(约16.6万人民币),回国认证等同内地3年制。
对高校来说,可以考虑硬核操作:鼓励学生考个腾讯云认证、华为ICT证书抵学分,增加更多实践机会。
有良心的高校正悄悄改革: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导师带学生做企业真题,项目不过关扣绩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专利成果达标直接提前毕业。这些才是治"水硕"的真药方,比延长学制高明一百倍。
说到底,学生不怕多读书,就怕钱白交、时间白耗、本事没学到。当部分高校和老师说“延长学制为提升竞争力”,评论区砸出一串反讽。
你认为部分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是真的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