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话题很火:
放暑假了,如果让你给父母和孩子提一个建议,会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一条是:
千万别让他从早到晚宅在家里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每到假期都宅家不出门。
可能是被动,父母想孩子在假期逆袭,安排满满当当的学习日程,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出门;
亦或是主动,孩子自己沉迷于电子娱乐产品,不愿出门接触外界。
但无论哪一种原因,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听过一个“花盆效应”。
意思是,家和花盆一样,是一个人为创造的舒适的环境,但它在空间上有很大局限。
一段时间里,花朵可以长得很好,但禁不起外界的温度变化和风吹雨打。
如果孩子长期宅在家里,就和被局限在花盆中的植物一样,缺失在更广阔世界中成长的可能。
所以,走出家门,就是孩子打破“花盆”的第一步。
只有走出去,孩子才有机会汲取天地万物间的能量,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曾在 @纽扣教育看过一个“抑郁少女”小A的故事。
小A原本是高二的学生,有一天回家突然对妈妈说“我好像得抑郁症了。”
开始频繁地请假,不去学校。
一开始,父母都对小A的行为表示怀疑,单纯以为女儿只是犯懒,装病逃避上学。
为了让女儿恢复正常,他们吵过,骂过,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动手打过孩子。
可父母无论怎么做,女儿还是坚称自己生病了。
A妈这才慢慢地接受女儿有抑郁症的事实。
开始上网查有关抑郁症的知识,认识其他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很努力地想办法,可收效甚微。
女儿情绪反复无常,接二连三地伤害自己被送去急救。
几番思量下,她决定带孩子去看医生。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医生的介入,女儿抑郁好转不少。
A妈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多陪伴孩子;家长学会控制情绪;坚持吃药;
还有一条不可或缺:
一周抽出一两天,陪孩子去户外,晒晒太阳、跑跑步、带他们多接触大自然。
自然环境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放松,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
博物学家艾玛·米切尔在书中《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解释过:
“事实上,仅仅是身处户外就有效果:
当阳光照射到皮肤或视网膜上时,会触发血清素释放;
天气越晴朗,血清素释放的水平就越高。”
而自然中的植物激素和土壤中的益生菌等,也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当孩子身处户外,在公园、乡野和树林中行走时,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无形的天然药箱。
但现实是,很多父母会下意识把户外活动排在第二位。
就像儿童心理学家陈默曾犀利指出: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不可否认,学习确实是孩子的一等大事;
但长期待在家里,只会让孩子与社会脱节,对生活的麻木感过早到来。
之前还看过的一项研究说:
规律的户外活动能帮助提升大脑血清素,调节情绪、缓解抑郁和焦虑;
清晨和傍晚的柔和阳光,能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
户外新鲜的空气环境,可以重建神经连接,缓解疲劳和提升孩子专注力。
所以,如果课堂内,读书学习是孩子的首要任务。
课堂之外,尤其寒暑假,走向户外便是孩子的当务之急。
不仅锻炼孩子身体、释放压力,还能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滋养孩子的灵魂。
为什么说,总待在家里是一个孩子毁掉的开始?
十点君收集到一些父母对自家“宅娃”们的评价:
“除了上厕所,房间不出,脸不洗,饭不吃,蜷缩在床上,蓬头垢面;
晚上打游戏不睡觉,白天刷视频,吃饭都手机不离手;
房间乱得吓人,到处是外卖盒子和垃圾袋,不让收拾,还没开始说教他,就开始大吼大叫反抗。”
无数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孩子继续颓、丧、懒,活像丢了精神气。
根源在哪?
其实就是:出门太少。
这类孩子通常不爱出门,喜欢玩手机、追剧、打游戏。
他们除了明面上的学习差、性格暴、脑子钝,往往还伴有隐形的肥胖、近视、骨头脆等问题。
还有一类孩子呢,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被迫待在家的孩子。
之前班上有个学生,期末考试分数太低,父母得知后心急如焚。
“这可咋办?孩子成绩都退步了,得补回来吧!”
虽然年级主任一再强调:
“不要在暑假过度鸡娃哈,多带孩子出门。”
学生父母很惊讶,继续问道:
“这成绩都倒退了,外面呆太久只会让孩子心变野!”
年级主任很认真地说:
“长期待在家里,日复一日的学习,只会磨灭孩子的心气,消磨孩子的灵气。
假期真正有益的两件事就是:户外、早睡。”
但学生父母继续一意孤行,狠狠把孩子关在家里补课两个月。
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除了第一次开学小测试考得不错,后面成绩直线下滑。
学习热情大不如前,父母不催不吼,孩子就不会主动看书。
一问就是说 “不知道看什么,都没兴趣!”
好好一个孩子,就这样毁了。
孩子的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需要的不仅是在题海里稳稳航行,更是在山河、清风与辽阔中找到航行的方向。
前两年,网络上的流行一种口号:暑假的孩子,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不少父母把它奉为圭臬,要求有多高,孩子的课业表就得有多忙。
孩子能做到就皆大欢喜,孩子达不到就陷入焦虑,对孩子横加指责。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实际是催熟的果子,外表光鲜,内里苦涩。
大学室友阿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父母一直都担心他考不上大学,经常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从小学开始,阿杰的周末和寒暑假都是不完整的,别的孩子在外面疯跑、玩耍时,他只能在房间里做题。
如今的阿杰,大学是考上了,可从小鲜少出门,导致他不会社交,没有朋友。
因为嘴笨,上个月惹怒了上司,惨遭辞退。
所以,相比于“暑假逆袭”这种论调,十点君现在越来越相信,养娃要:
长期主义。
即着眼孩子的整个人生,从18岁拉到80岁。
不必急于让孩子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对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比如户外、锻炼、早睡。
很喜欢一个自媒体博主的话:
“长期居家容易让孩子形成懒散、依赖的性格,影响其独立性和抗压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百弊而无一利。”
暑假两个月,从来不是为了“继续跑赢别人”,而是为了“养护跑道”。
孩子的人生理应五彩缤纷,暑假多出门,是见多彩世界的最佳时机。
那么,暑假应该怎么带孩子出门,带孩子出门做什么呢?
有人给出了建议——
带孩子出门有四个层次, 即看、看完、看对、看好。
分别对应的是:
“我来过”—“我知道是什么”—“看见最需要的”—“让所见所知为我所用”。
在十点君看来,带孩子出门的四个层次具体落实下来,可以总结成“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娱乐休闲
适合3-6岁。
心理学家曾说,3-6岁的儿童,大脑的前额叶飞速发展,是大脑的黄金发育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视觉感知和玩耍体验中感受和认识世界。
所以,父母在选择目的地时, 最好以能看、能玩、能接触为主。
比如动物园、植物园、沙滩、游乐园、乡野田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3-6岁的孩子尽量选择短途旅行,出行时间也不宜过长。
一切以孩子舒适为主,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看世界和感受世界的能力。
第二层境界:增长见识
适合6-12岁。
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曾说:
“6~12岁的儿童处于‘学龄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发展非常明显,运动技能也在迅速提高。”
什么意思呢?
6-12岁的孩子对应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正式而系统的知识学习。
简单的玩乐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开始对一切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
这个阶段,图书馆、科技馆、海洋馆、艺术馆等需要语言能力、批判思维和理解力的户外活动,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第三层境界:兴趣培养
适合12-14岁。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意识都会发生诸多变化。
对抗性增多,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情绪易燃易爆炸。
所以,户外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跑步、足球、篮球、游泳、爬山等运动,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长期培养。
这类运动型爱好,既可以提升孩子运动技能,还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收获情绪价值。
在运动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和青春期的苦恼,认识更多同龄的朋友。
第四层境界:社会实践
适合14-18岁。
很认同一句话: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和世界建立真实的连接。
经常参与社会实践的孩子,能更快适应新环境,能更快接受新事物和挑战。
暑假时,可以带孩子多参加社区志愿、夏令营、工厂参观、夜市摆摊等活动。
既能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也能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打造孩子生存的底层能力。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过暑假,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的途径,
那么就请你别把孩子困在家里,多带孩子出门。
哪怕只是让他出门去倒个垃圾,取个快递。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新鲜的空气,也需要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树苗碰撞与交融,学会如何在风雨中挺立、于林间汲取天地之精华。”
孩子暑假的状态,就是孩子人生的方向。
从今天起,为了孩子的未来,请父母给孩子安排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让孩子用眼睛去感受,用鼻子去呼吸,用耳朵去倾听,用手掌去触摸实实在在的每一天,过一个“活人感”满满的暑假。
点个
,跟各位父母共勉。
#暑假你打算如何带孩子度过?现在处于哪一层出门境界呢?#
欢迎来评论区讲讲你和孩子的暑假生活。
作者 | CC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