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监狱四监区的走廊里,时常能看到一个身影,步伐不疾不徐,目光温和却透着坚定。民警们都习惯性地唤他一声:“潘老师”。这声称呼,跨越了他从三尺讲台到高墙电网之间三十三载的漫长岁月,凝结着未曾冷却的温度。
1992年,潘圣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热忱,走进贵州省东坡劳改支队子弟学校,成为一群孩子的引路人。那时的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希望。岁月流转,1999年,他转身踏入监狱工作一线。身份从教师变为管理者,环境从明亮的教室转向森严的监舍,但面对迷途的灵魂,他那份师者的心肠与责任却从未更改。2023年9月,黔东南监狱选定四监区作为规范化管理试点。面对繁复的新规细则,年近花甲的潘圣没有半点含糊。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小笔记本成了他最忠实的搭档——规范要求、时段任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密密麻麻,尽数收录其中,字迹清晰工整,一如他严谨的作风。
清晨的车间巡查,是他的必修课。他目光专注,扫过每一个工位、每一个动作。一个物品摆放的细微偏差,一个步骤执行的微小疏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会立刻走上前,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耐心指出问题,手把手示范纠正。罪犯们的行为养成在点滴中进步,违规违纪率悄然下降。这成效背后,是这位老民警无数次俯身查看记录、深夜在灯下反复翻阅笔记的执着。面对那些令人棘手的危险犯、重控犯,他更是将“严管”与“引导”揉捏得恰到好处。他严密布控,织牢安全网,同时,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找他们谈话。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只有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摆事实讲道理的引导。他常坐在谈话室里,用自己几十年阅人无数的经历和平实的语言,一点点融化对方心头的坚冰。“教育管理没有秘诀,”他说,语气总是那么平和,“说到底,就是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触动。”数名曾经顽固的危险罪犯,正是在他这样春风化雨般的感召下,卸下了心防,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
工作之外,潘圣自有他平衡生活的智慧。难得的休息日,他最爱执一竿钓竿,静坐水边。水面微澜,浮标沉浮,他说这不仅是为了放松心情,那漫长的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对耐心的极致磨炼——这份耐心,恰恰也是高墙内最需要的品质。逢年过节,他常携家人踏上红色之旅。站在娄山关险峻的山道上,或是赤水河畔的渡口边,望着那些镌刻着跋涉与牺牲印记的土地,他会有感而发:“想想先辈们爬雪山、过草地,流血牺牲,我们工作中、生活上遇到的这点难处,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份从历史深处汲取的坚韧与豁达,也悄然化为他日常的行动:同事家中有急事,他总是主动顶岗;生活中他洁身自好,八小时外的纪律要求更是时刻牢记心间。
高墙之内,日复一日的坚守或许寂静无声。然而,当曾经桀骜不驯的眼神因他的感召而重燃希望,当混乱的角落因他的细致而变得秩序井然,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潘老师”的老民警,已然用三十三年的光阴,在这片特殊的园地里默默浇灌,最终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那果实无声地宣告着:真正的救赎与牢不可破的秩序,其根基并非冰冷的铁规,而是源于心与手之间最朴素、最持久的耕耘与守望。他像一位默默无闻的园丁,精心修剪着旁逸斜出的枝桠,更用温暖感化着每一颗渴望重生的种子发芽。
文:四监区
图:余庆松
本文编辑:余庆松
审核:邱 云 审批:杨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