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生家长,小学成绩都是假象,90%优等生都是假学霸……
类似的话我经常听到。
对此,很多家长也深以为然,因为小学知识简单,学习任务轻,只要孩子肯用功,智商就算一般也能考个好成绩。
但初高中就不一样了,初高中不仅课程繁多,而且知识困难,智商不够再努力也都是白费。
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查阅了网上很多中高考状元的学习分享,也咨询了身边一些初高中学习很好的孩子,以及在教育单位工作的朋友,结果发现小学优等生有两种。
其中一种确实为假学霸,他们的高分普遍靠刷题、背口诀、上辅导班、被家长推着陪出来的。
而另一种则是真学霸了,他们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成绩很一般的,甚至还有学习成绩很差的。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父母或者主要负责养育他们的家人,在小学最重视的不是成绩高低,而是思维与眼界的训练。
一位在初中做了多年班主任的朋友给我说,他发现很多地理老师的孩子,小学成绩虽然并不多好,但到了初中一般都是提升最快的那个。
邓小平的女儿邓楠也曾说:“父亲教育孩子从不说教,不讲大道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家孩子都学习好,包括孙子、孙女。另外他不过分看重课本,而是希望我们知识广泛。他带我们出去总拿着地图,告诉我们往返路线,到什么地方了。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地理学得都好……”
地理知识为啥会影响学习成绩?背后逻辑是什么?原因有以下几点: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先行组织者效应”,说的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引入一个已掌握的、与新知识有逻辑关系的“引导材料”,就会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地理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人文、自然、历史等多学科的知识。
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还可以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比如,孩子观察蚂蚁搬家时,会联想天气与生物行为的关系;看到树木四季枯荣,会思考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关联。
一旦孩子养成这种用地理思维分析日常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调起“先行组织者效应”,不用死记硬背,也能很快明白初高中较难的知识点。
与其它课程不同,地理学习需要借助地图、景观图、地球仪等具象工具为载体,让孩子通过看、摸、观察来理解知识。
这个过程中,孩子整合不同类型信息、解读隐藏数据逻辑的能力都会得到训练提升。
初高中学习任务重、知识难度大,仅靠死记硬背硬背根本不够,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获得的多文本整合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整合课本、图表里的复杂信息,读懂题目背后的逻辑,自然学得更轻松。
地理涉及学科广泛,学习地理可以让孩子将 “山、水、天气、人、物产” 这些东西串在一起。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养成全局视角,看待事情就不会孤立地看一件事,而是能把一件事放进更大的环境里,连带着前后左右的关系一起想。
比如,吃饭时看到盘子里的大米,他们可能会琢磨这个大米是水稻长的,水稻得种在水多的地方,所以水稻大概率种在南方,那北方种不了水稻会种啥呢?北方人爱吃面食,所以可能是小麦。
孩子一旦养成全局视角,就会把具体现象放到宏观坐标系里去追问“在哪里、为什么、会怎样”,这种思维恰是初高中理科学习的核心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想让孩子学习地理,首先得让他对地理感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敏感。
我们不用一上来就带孩子看书,可以从孩子每天接触的东西入手,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当引子,比如,孩子爱吃吃芒果,可以在带他芒果时,问他知道哪个城市有芒果树吗?这个城市还有哪些水果?
再比如,看到蚂蚁搬家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蚂蚁为啥会搬家?今天的天气与昨天有何不同?
地理老师的孩子之所以地理好,除了家里有位懂地理知识的家长,最关键的就是家里有各种地理教具。
地图、地球仪、各种矿石、各种模型……
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小时候拿着这些东西做玩具,大了自然对这些东西上的知识感兴趣。
你认可地理学的好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一说法吗?
或者你身边有类似的例子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家长参考学习!
文章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