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崔少鹏
“教育监测评估”实质是教育评估与教育监测由独立分散转向融合的一种新范式,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演变,逐渐由前法制化阶段、法制化阶段转向了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成为一项独立的教育质量改革项目。2020年,《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为教育督导部门推进监测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借鉴。依据教育形态不同,监测评估分为学前教育监测评估、基础教育监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成人教育监测评估、职业教育监测评估等多个类别。其中基础教育监测评估是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能够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助力中国教育工作整体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因此,创新基础教育阶段监测评估模式,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监测评估水平意义重大。
构建体系化制度化的
监测评估机制
基础教育监测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科学完备、切实可行的监测评估制度。当前,监测评估在教育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价值功能尚未获得全面认知和广泛认同,深化教育系统内外部对监测评估工作的思想认知,并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教育治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打造常态化长效化监测评估机制的重要基石。
加强系统集成。监测评估作为教育督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加快建立与完善由教育督导部门统一管理、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区、校等多级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实现系统集成、一体管理和全面统筹,保证监测评估工作的有效性、精准性、科学性和可信度,同时为各学段的监测评估工作提供指引和经验参考。基础教育阶段的领导应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门的重要指示和文件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和高度配合监测评估部门的统一领导和专业指导,自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实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有机融合,切实构建起基于本学段教育规律、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监测体系。强化结果应用。一方面,完善监测评估流程,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反馈、修正复查、结果应用于一体的监测评估运行机制,坚持推动监测评估工作落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治理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监测评估中的主要问题,遵循“报告解读、问题归纳、总结分析、整改调整、复查复检”等为一体的工作思路,围绕问题清单进行逐一细分、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细节,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学校在结果应用、问题整改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助力问题整改和监测结果应用。另一方面,依托整改与问责机制强化机制落地,对在监测评估、结果应用、整改调整等环节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予以适当的嘉奖和表彰,对整改不及时、整改不到位、重监测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等相关责任主体予以约谈、通报批评、问责等处理,确保监测评估工作常态长效推进。
构建时代化信息化的
监测评估模式
基础教育监测评估工作应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新兴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助力基础教育监测评估工作更为精准、更具信效度。因此,在传统监测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支持,构建时代化、信息化的监测评估模式可为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技术赋能信息采集提速提质。采集学生信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自动化监测程序,使得线上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线上巡考监督、线上阅卷等成为可能,同时依托数据互联优势打造的中控平台和中台系统还可整合不同渠道、不同系统的学生信息,为教育改革提供更为可视、全面的数据,为作出更为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立足监测评估系统展开数据采集与动态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外部监测专家等的协同,实现对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学规划设计、样本选择、实施过程、反馈调适环节、结果应用环节等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的全面监测和系统采集,避免因个人主观意识对数据信息进行删减、剔除等,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技术赋能信息处理公正客观。建立一套适用于基础教育学段的数据清洗和数据处理程序,自动实现对缺失值、无效值、重复值、极端值的自动筛查、剔除,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分类统计、自动分析,继而以反馈建议的方式辅助决策者作出决策。技术赋能监测结果直观化呈现。借助数据技术强大的运算处理技术实现对多元化数据的系统分析,以数据、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形式呈现数据结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精准教育提供更为清晰的指导。多维分析技术还可通过对多维度数据的创新组合和比较分析,找出数据信息间隐藏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实现对数据信息有效利用,同时从不同角度给予教育决策者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构建专业化科学化的
监测评估团队
监测评估工作是一个极其强调专业性、精准度、应用性的工作,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基础教育学段的监测评估工作有赖于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团队。因此,加快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评估队伍,为基础教育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坚持外引内培,加强监测评估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立足人才引进。基础教育学段应将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监测评估队伍列入议事日程,围绕本校发展实际、岗位情况、人员配置等确定引进名额、引进标准、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等,确保人才引进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积极拓宽人才招募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招聘渠道、内部推介渠道、广播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等进行多渠道宣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精准推送学校人才招聘信息,实现定向推广和定向宣传,进而提高政策知晓率、受众覆盖率、引进效率。立足内部培育。注重开展面向全体监测评估团队的长时程、系统化培育,围绕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方案设计、监测数据分析与挖掘、监测结果应用与调适等进行系统培育,邀请专业测评团队开展常态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专题知识培训、专向学术会议、技能示范与观摩、工具应用指导教学、素质拓展进阶训练等,助力监测评估队伍快速成长。同时,基础教育学段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团队的实践研修、业务比拼、技能竞赛、项目实训等交流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强交互的实践锻炼抓好队伍培育工作,不断增强监测评估团队的综合素养。另外,打造区域性监测评估教育联盟,凝聚优势力量实现对区域基础教育学段监测评估队伍的集中培育,有效促进区域监测评估队伍实力与素养的整体跃升。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培育,还应切实推动专业实践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团队对校长、分管领导、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学骨干、班主任、辅导员等的指导实践,推动专业监测评估队伍在业务实训中实现自我成长。强化经费保障。外引内培工作的推进,经费保障与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基础教育学段的领导主体应在经费安排、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和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在监督队伍引育过程中经费投入只增不减,从而为做好队伍引育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