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现】
(25-26高三上·河南驻马店·开学考试)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童年的梦境可笑的,就像是乌云隐藏着,外面的世界漆黑着,而我依然是一个篝火者。
这段歌词来自歌曲《妈妈的话》,听了这段歌曲,你有什么感触?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不得抄袭,不要套作;(2)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首先分析歌词的具体含义:“童年的梦境可笑的”暗示童年的梦境充满了幼稚、天真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就像乌云遮住了天空,让人看不清真实的世界,体现了童年认知的理想主义。“外面的世界漆黑着”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未知、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就像黑暗中隐藏着各种危险和障碍。这种黑暗可能代表着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挫折、迷茫等,让人感到无助和恐惧。“我依然是一个篝火者”代表“我”的积极与希望,篝火在黑暗中能发出温暖的光和热,代表着“我”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地去照亮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四个分句从对童年梦境的回望,到现实世界的真相,最终落脚于个体的持光而行。其核心是探讨面对生存困境时,个体应保持精神火种,向光而行。接纳现实的复杂,却不放弃内心的光明。在认清世界的复杂与黑暗后,依然选择做一个守护内心光明的“篝火者”。
写作时,可以由歌词引入,这句歌词如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梦想与坚持的执着。先分析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篝火者,面对人生困境,用他们的坚持和信念书写着传奇。再论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篝火者。然后分析如何做一名篝火者,如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等。最后发出希望与号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境,像篝火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和光明。
立意参考:
1.无惧困境,向光而行。
2.面对未知与困难,不放弃内心光明的坚守。
3.哪怕现实“漆黑”,依然守护内心“篝火”。
【例文导写】
以篝火为炬,暖现实征途
歌曲《妈妈的话》中“童年的梦境可笑的,就像是乌云隐藏着,外面的世界漆黑着,而我依然是一个篝火者”的歌词,像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关于成长与坚守的涟漪。当童年的天真撞上现实的复杂,当纯粹的向往遭遇世界的幽暗,“篝火者”的姿态恰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应答——不否定过往的微光,不回避当下的阴霾,以内心的火焰照亮前行的路。
童年的“可笑”梦境,实则是精神世界最初的火种。人们总以成年的理性嘲讽童年幻想的虚妄:想摘月亮的孩子被笑痴傻,要造飞船的少年被说天真。可正是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与创造力。当我们学会以温柔对待那些“可笑”的过往,便是在守护精神世界永不熄灭的火种。
成长路上的“乌云”与外界的“漆黑”,恰恰是淬炼篝火的试炼。人生如同穿越隧道,童年的晨光渐弱时,必然要经历一段幽暗。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目睹国人围观同胞被处决的麻木,意识到医人不如医心,这便是他遭遇的“漆黑”;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在技术封锁与舆论质疑中坚守三十年,这便是他面对的“乌云”。没有谁的成长能一帆风顺,那些被现实击碎的幻想、被困境磨出的伤痕,其实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真相的镜子。正如煤块需经高温才能燃成火焰,人生的“漆黑”与“乌云”,本质上是让内心火种燃烧得更旺的助燃剂。真正的成熟不是抱怨黑暗,而是在黑暗中学会为自己点灯。
做“篝火者”的真谛,在于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篝火不同于烈焰,它没有烧毁一切的决绝,却有持续温暖的韧性;它未必能照亮整个荒原,却能为身边的人指引方向。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敌机轰炸的间隙仍坚持写作,在破庙里用文字搭建精神的暖房;疫情期间的志愿者们,在未知的风险中传递物资,用微小的善意连成温暖的星河。这种选择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历经世事后的清醒:知道梦想可能落空,依然愿意启程;知道黑暗难以驱散,依然愿意做那束不熄的光。
从童年的梦境到成年的现实,从最初的火星到持续的篝火,人生的本质是一场自我点燃的旅程。那些被嘲笑的天真、被遮蔽的困惑、被笼罩的黑暗,最终都会成为篝火的燃料。正如《妈妈的话》里藏着的期许:母亲或许早已预见世界的复杂,却依然希望孩子保留那份“篝火者”的初心。愿我们都能带着童年的火种,在人生的风雨里,做一个始终燃烧的人——不被乌云压垮,不被黑暗吞噬,以自己的光,照亮脚下的路,温暖遇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