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科学谋划学校 “十五五” 发展蓝图,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日前主办了 “全国民办高校‘十五五’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专题研修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在本次研修班上作题为《 “十五五” 期间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研制详解》的专题报告,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发展形势的形式化误区,强调为实现民办高校 “快速度、高质量、个性化” 发展,有效的研判需面向寻找发展新增长点、明确发展突破口、确立行动立足点等三大目标,为民办高校未来五至十年发展指明方向。
形势分析:破除误区,找准发展方向
别敦荣教授直指当前形势分析存在的形式化问题,强调有效的研判需实现三大目标:寻找发展新增长点、明确发展突破口、确立行动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的“生源危机”担忧,他以权威数据予以澄清——预计2025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7700万,到2032年更将增至9000万峰值;此外,我国8亿各行各业的劳动力中有60-70%的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非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构成潜在生源“蓝海”。
他特别指出,未来十年是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办学格局的“最后战略机遇窗口期”。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未来十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将持续保持扩张发展态势,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能力,实现高质量创新,建设高水平大学,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任务确定: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精准定位
别敦荣教授阐述了他的“大学生命周期理论”,并据此将高校发展划分为创业、中兴、成熟三个阶段。在创业阶段,高校发展的重点是“建基立业”“建章立制”“招兵买马”等,包括做好基本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建成干部教师队伍,以及达到理想办学规模等;在中兴阶段,高校发展应聚焦“内涵建设”“培植优势”“凸显特色”,尤其是强化学科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在成熟阶段,高校只需“常规办学”“稳定发展”,就能做出高水平贡献,成为师生员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并得到社会公认。
他强调,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处于创业阶段,部分民办高校处于创业阶段和中兴阶段过渡之中。不论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民办高校都应加强内涵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效,降低后续发展风险与成本。
战略目标与措施:以战略引领发展
别敦荣教授提出,民办高校应重视战略研究,在描绘发展战略愿景的同时,设计战略发展目标。可以分短期(“十五五”)、中期(2035年)、长期(20-30年)提出发展目标,形成战略目标链,绘制发展路线图。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区分“常规办学”与“战略办学”,聚焦关键领域提出重大战略举措,在规划期集中推进2-3项重大行动,集中配置人力、物力和经费资源,务求取得重点突破。
他特别指出,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主办学优势,实现“快速度、高质量、个性化”发展;民办高校应重视政策导向,但必须摆脱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专注个性化发展。他指出:“学校办好了,自然能获得政府支持与社会认可”。
方法论指导:圈层式分析与精准施策
为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别敦荣教授建议采用“圈层式形势分析法”,以学校所在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通过“雷达图”标注相关因素对学校影响程度,精准识别机遇与挑战。他运用多所高校战略规划案例,提出只有立足自身发展需要与区域特色,方能制定真正具有引领力的发展战略规划。
此次报告为民办高校科学研制“十五五”时期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既基于详实数据资料,也着眼长远发展,为民办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找准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来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