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介绍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的演出剧目。
学习建筑相关专业,后出国留学,最终进入文化行业做起了剧目引进和地方剧目发掘工作。人生这条未知的路,29岁的西安欧美同学会会员夏阳把它走成了“不被定义”的样子。
在英国留学时,夏阳亲身体验过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磨合,这些经历愈发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无论身边人事如何纷扰,都要始终坚守本心、不为所动。他将这份感悟凝练为六个字“观天下,做自己”。如今,他以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为舞台,专注投身于自己认定的事业之中。
在异国他乡感悟新的成长
大学毕业后,2020年初,夏阳进入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有两节课让夏阳印象深刻。“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就教了我们一点——不要抄袭。第二节课,告诉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夏阳说。
也是从这两节课开始,他渐渐养成了思考分析的习惯。“遇到问题,我不会一上来就想怎么去解决,而是去寻找问题的底层逻辑,先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而另一件事更是给了夏阳深深的触动。“当时我到英国时间不长,第一门结课课程只考了70分,觉得很懊恼。”课后,夏阳就和教授卢克讨论起了考试分数。
“可卢克教授却说,70分已经很优秀了,是班上的前三名。如果你每次都考100分,我还有什么必要教你呢!我们要学会去做好,而不是做满。卢克教授充满智慧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夏阳说,有了国内学习的扎实功底,再加上国外生活学习的磨炼,让他变得更加独立,学会了主动分析思考问题,获得了成长。
不期而遇的“中国味”
莱斯特市位于英格兰东米德兰兹莱斯特郡,是英国第十大城市,初到这里时,夏阳曾以为会完全沉浸在异国的城市风貌与生活节奏中。而让他意外的是,在熟悉校园环境、漫步城市街巷的过程里,却总能在不经意间与“中国味”不期而遇——这份意料之外的文化联结,也成了他在异国生活中一份特别的慰藉。
“我入学的时候是1月,很快就到农历新年了。除夕前一天,一位女教授玛瑞娜穿着唐装来给我们上课,还对我说中国鼠年快乐。”夏阳回忆道。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那天我收到了学校发来的邮件,说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学校放假一天。你要知道,当时我们班上总共才4名中国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夏阳仍然难掩激动:“后来我才知道,莱斯特大学有这样的传统,会在遇到别的国家的重要节日时放假。”
那一天,不仅莱斯特大学会放假庆祝农历新年,莱斯特市政府还会在市中心燃放烟花、举办舞狮表演。站在观演人群中,被异国浓厚的过年氛围包裹着,夏阳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我很惊喜,中国文化在莱斯特会这么深入人心。”
做小组项目时,夏阳经常和同学泡在图书馆。“书架上也有咱们的四大名著,有中文版的,还有英文版和日语版的。”
因为和玛瑞娜教授有共同的音乐爱好,夏阳后来经常去玛瑞娜教授家里喝茶聊天。“第一次去,我就被震撼到了,她家一进门的地方挂着火红的中国结!”接触久了,夏阳得知,玛瑞娜教授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自己研究《易经》和《黄帝内经》多年。后来,夏阳还将陕派糕点和书法折扇作为礼物送给玛瑞娜教授。
戏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从小学习书法、国画、单簧管,夏阳是一枚妥妥的“文艺男”。艺术爱好让他在英国有了更多看世界的窗口,在做自己的路上,艺术也为他铺开了更宽的路。
“在英国,我看到了很多很好的音乐剧、戏剧和话剧,当时我就想这些剧能不能在咱们国内演出,我们能不能引进这些剧目。”
巧合的是,毕业后他入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去年4月从南京公司调回西安,做的就是剧目引进相关工作。在他看来,文化一定要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才能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拿《赵氏孤儿》来说,这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早在18世纪,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同一时期,英国、意大利、德国的剧作家都有根据该剧改编的剧作上演。”夏阳介绍,华语音乐剧《赵氏孤儿》也有中外融合的成分,英国剧作家詹姆斯·芬顿在元代纪君祥原著上完成了西方改编版本,中国导演徐俊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编。
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位于西安领事馆区,因为周围有各国领事馆和国际学校,“家门口”的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国外观众。夏阳说:“今年5月,华语音乐剧《赵氏孤儿》在剧院上演,不少签证官和国际学校的老师过来观看。音乐剧尽可能地保留了芬顿剧本所呈现的现代视野,并通过中式音乐剧的形式进行演绎,这种新颖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类似中西文化交融的剧目,还有今年1月引入的特别版《卡门》。一场融合很多中国元素的西方经典,让观众们觉得非常惊讶,说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文化冲击!”
“我们讲文化强国、文化兴市,我把国外优秀的剧目引进来,把国内优秀的剧目传递给更多人,也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了吧。”夏阳说:“父母一直告诫我,要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我会努力做好文化传播这件好事!”
(记者 刘雪妮 文/图)